avatar-avatar
Zo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c

每到農曆七月,台灣街頭總會出現一幅熟悉的場景: 長桌橫列在巷弄,水果、餅乾、泡麵、飲料堆得滿滿當當,紙錢整疊整疊地被搬上去。傍晚時分,火光與煙霧裊裊升起,香火與祈願交織成一種獨特的七月氛圍。這是我們對祖先的敬意,也是對「好兄弟」的安撫。 然而,在同一個七月裡,人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 有人稱它是「孝親月」,提醒我們要記得感恩父母祖先,這是一份溫馨的文化; 但也有人說它是「鬼月」,充滿禁忌:不能搬家、不能結婚、不能半夜曬衣服……。 於是,原本該有的溫暖,慢慢被恐懼與忌諱所取代。 人比鬼更可怕? 站在街頭觀察,我更常感受到的,不是鬼的存在,而是人的現實。 有人為了搶普渡的位置起爭執; 有人燒金紙燒到整條街烏煙瘴氣,甚至釀成危險; 有人把普渡變成一場「攀比供品」的競賽。 這些場景提醒我們:其實,比鬼更可怕的,是人心。 普渡的真正價值 或許,中元普渡真正值得留下的,不是滿桌的供品,也不是無止境的金紙,而是背後那份—— 對天地的敬畏, 對祖先的感恩, 以及社區之間的凝聚。 當我們把七月視為「孝親月」,那是一個提醒我們要飲水思源、感念親恩的日子; 但當我們只看見「鬼月」的禁忌,那份文化就會逐漸失去靈魂。 街頭的啟示 七月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社會在傳統、現代與環保之間的掙扎。 少一點恐懼,多一點善意; 少一點形式,多一點心意。 這樣的中元普渡,才有可能被真正傳承下去。 「對你來說,農曆七月是孝親月,還是鬼月呢?」

大禾邸家-avatar-img
大禾邸家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Zo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c

每到農曆七月,台灣街頭總會出現一幅熟悉的場景: 長桌橫列在巷弄,水果、餅乾、泡麵、飲料堆得滿滿當當,紙錢整疊整疊地被搬上去。傍晚時分,火光與煙霧裊裊升起,香火與祈願交織成一種獨特的七月氛圍。這是我們對祖先的敬意,也是對「好兄弟」的安撫。 然而,在同一個七月裡,人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 有人稱它是「孝親月」,提醒我們要記得感恩父母祖先,這是一份溫馨的文化; 但也有人說它是「鬼月」,充滿禁忌:不能搬家、不能結婚、不能半夜曬衣服……。 於是,原本該有的溫暖,慢慢被恐懼與忌諱所取代。 人比鬼更可怕? 站在街頭觀察,我更常感受到的,不是鬼的存在,而是人的現實。 有人為了搶普渡的位置起爭執; 有人燒金紙燒到整條街烏煙瘴氣,甚至釀成危險; 有人把普渡變成一場「攀比供品」的競賽。 這些場景提醒我們:其實,比鬼更可怕的,是人心。 普渡的真正價值 或許,中元普渡真正值得留下的,不是滿桌的供品,也不是無止境的金紙,而是背後那份—— 對天地的敬畏, 對祖先的感恩, 以及社區之間的凝聚。 當我們把七月視為「孝親月」,那是一個提醒我們要飲水思源、感念親恩的日子; 但當我們只看見「鬼月」的禁忌,那份文化就會逐漸失去靈魂。 街頭的啟示 七月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社會在傳統、現代與環保之間的掙扎。 少一點恐懼,多一點善意; 少一點形式,多一點心意。 這樣的中元普渡,才有可能被真正傳承下去。 「對你來說,農曆七月是孝親月,還是鬼月呢?」

大禾邸家-avatar-img
大禾邸家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