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02
撰文:平鞋散人
人還在家裡,心卻早已不在家裡。
邪教奪走家庭,往往不是一瞬間的決裂,而是一種緩慢而隱形的侵蝕。從外表看來,一個妻子依然與家人同住,但她的角色與心靈,已經漸漸抽離。臨床上稱之為「解離」,人在長期高壓環境下失去自我角色的真實感,彷彿在場卻又不在場。
身陷邪教中的妻子可能「配偶」身分已被「姊妹」認知所取代。她或許仍會照看家務,卻像是在完成義務而不是出於愛;她或許仍與孩子同桌,但話語已經稀薄,眼神卻投向另一個「屬靈群體」。
如果丈夫同在邪教中,摩擦與撕裂情況或許好一些;代價可能是更晚醒覺。
學術上有指出,這種膜拜團體的操控往往以「煤氣燈」式的方式展開——一時讚美、一時否定,讓人無所適從,逐步把安全感轉移到組織之中。於是,她在家庭裡的身份逐漸淡化,妻子的親密、母親的柔情,一點一點讓位給集體的規條與教義。這不是她自願的背離,而是被塑造出來的依附。
對於家人而言,這是一種極難言說的痛。眼前的人還在,卻彷彿隔了一層看不見的玻璃。丈夫失去伴侶的依靠,孩子失去母親的陪伴,但卻無法確切說出「失去」究竟是在哪一刻發生。那是一種緩慢的空洞化,愛被語言取代,親密被集體的意志取代。
所以,陷邪之妻可能熱衷於將孩子也引向膜拜組織,一家人的共同依附,會令如果其中有一位家人不願意,無形的家庭壓力就會產生。這位妻子將忽略她的家庭角色重要性,完全撲向讓她感到有「抱持感」的組織。
然而,若只是責怪,她只會退得更遠。理解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或許能幫助我們多一些同理。她不是拒絕了家庭,而是被迫將信任交給一個外在權威。當我們看清邪教的「奪家性」,我們才明白,真正被改寫的不只是信仰,而是家庭裡最細膩的親密與真實。
人還在,心卻不在。這就是邪教奪走家庭最殘酷的方式。
2025082602
撰文:平鞋散人
人還在家裡,心卻早已不在家裡。
邪教奪走家庭,往往不是一瞬間的決裂,而是一種緩慢而隱形的侵蝕。從外表看來,一個妻子依然與家人同住,但她的角色與心靈,已經漸漸抽離。臨床上稱之為「解離」,人在長期高壓環境下失去自我角色的真實感,彷彿在場卻又不在場。
身陷邪教中的妻子可能「配偶」身分已被「姊妹」認知所取代。她或許仍會照看家務,卻像是在完成義務而不是出於愛;她或許仍與孩子同桌,但話語已經稀薄,眼神卻投向另一個「屬靈群體」。
如果丈夫同在邪教中,摩擦與撕裂情況或許好一些;代價可能是更晚醒覺。
學術上有指出,這種膜拜團體的操控往往以「煤氣燈」式的方式展開——一時讚美、一時否定,讓人無所適從,逐步把安全感轉移到組織之中。於是,她在家庭裡的身份逐漸淡化,妻子的親密、母親的柔情,一點一點讓位給集體的規條與教義。這不是她自願的背離,而是被塑造出來的依附。
對於家人而言,這是一種極難言說的痛。眼前的人還在,卻彷彿隔了一層看不見的玻璃。丈夫失去伴侶的依靠,孩子失去母親的陪伴,但卻無法確切說出「失去」究竟是在哪一刻發生。那是一種緩慢的空洞化,愛被語言取代,親密被集體的意志取代。
所以,陷邪之妻可能熱衷於將孩子也引向膜拜組織,一家人的共同依附,會令如果其中有一位家人不願意,無形的家庭壓力就會產生。這位妻子將忽略她的家庭角色重要性,完全撲向讓她感到有「抱持感」的組織。
然而,若只是責怪,她只會退得更遠。理解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或許能幫助我們多一些同理。她不是拒絕了家庭,而是被迫將信任交給一個外在權威。當我們看清邪教的「奪家性」,我們才明白,真正被改寫的不只是信仰,而是家庭裡最細膩的親密與真實。
人還在,心卻不在。這就是邪教奪走家庭最殘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