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興亡世界史系列套書第12卷,對我們來說東南亞可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理名稱,隨著移工和新住民的增加,在街頭巷尾處處可以看見東南亞的文化,要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其歷史,然而要如何寫好東南亞史卻是不容易的,主要是因為現在東南亞國家林立,且其文明並非像中國史那樣線性發展,以國別史來撰寫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本書標題很大,但內容卻是以吳哥王朝為主,除了因為作者是深耕吳哥的考古學者外,不好寫也是其原因之一,雖然作者在開頭兩章有以年代發展介紹東南亞史,但我覺得寫得很凌亂,我想他重點還是聚焦在描述吳哥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吳哥窟的碑文史料以及雕刻藝術,彷彿是柬埔寨版的清明上河圖躍然於紙上,這個都市設計也令人嘆為觀止,就像是建在陸上的水都,然而這一切都與統治者利用宗教信仰建立權威有關,佛教和印度教在東南亞互相融合互相發展,然而作者考古團隊挖出的274尊佛像對吳哥王朝晚期出現的廢佛事件有了新的解讀,這可說明吳哥王朝許多歷史真相還有待考古家去發掘。本書比較可惜的是,除了明顯文不對題外,吳哥王朝對國外的貿易或文化交流大致只有寫到日本德川幕府初期的朱印船貿易,對於影響更深刻的歐洲貿易或殖民並無著墨,雖然如此,但當成吳哥考古專題研究報告還是不錯的。
本書是興亡世界史系列套書第12卷,對我們來說東南亞可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理名稱,隨著移工和新住民的增加,在街頭巷尾處處可以看見東南亞的文化,要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其歷史,然而要如何寫好東南亞史卻是不容易的,主要是因為現在東南亞國家林立,且其文明並非像中國史那樣線性發展,以國別史來撰寫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本書標題很大,但內容卻是以吳哥王朝為主,除了因為作者是深耕吳哥的考古學者外,不好寫也是其原因之一,雖然作者在開頭兩章有以年代發展介紹東南亞史,但我覺得寫得很凌亂,我想他重點還是聚焦在描述吳哥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吳哥窟的碑文史料以及雕刻藝術,彷彿是柬埔寨版的清明上河圖躍然於紙上,這個都市設計也令人嘆為觀止,就像是建在陸上的水都,然而這一切都與統治者利用宗教信仰建立權威有關,佛教和印度教在東南亞互相融合互相發展,然而作者考古團隊挖出的274尊佛像對吳哥王朝晚期出現的廢佛事件有了新的解讀,這可說明吳哥王朝許多歷史真相還有待考古家去發掘。本書比較可惜的是,除了明顯文不對題外,吳哥王朝對國外的貿易或文化交流大致只有寫到日本德川幕府初期的朱印船貿易,對於影響更深刻的歐洲貿易或殖民並無著墨,雖然如此,但當成吳哥考古專題研究報告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