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利故事集》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之父-喬叟的作品,以題材和敘事結構來說,本作品可說是英國版的《十日談》,都是以講述多篇故事的方式來呈現中世紀各個階層的人物特色,以及利用故事中的反諷和諷諭來批評當時教會的墮落並展現出人文主義的精神。其實我們可以把本作視為《十日談》2.0版本,我認為《坎特伯利故事集》更有趣,更加有閱讀性,因為說故事的人彼此是有互動的,而且講的故事也表現出講者本職的理念,例如托缽僧和差役會互相說故事臭對方。故事主軸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三十人,一邊前往坎特伯利朝聖,一邊比賽講故事,不同階級和職業人物互相吐槽和講幹話,這過程實在是充滿幽默,其中比較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女尼的神父講的那一篇動物寓言故事,這篇故事應該是改編《伊索寓言》中公雞與狐狸的故事,但喬叟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刻畫出裡面動物的個性,故事裡面的滑稽畫面很像迪士尼電影中採用的方式,一臉嚴肅講話的紳士公雞還是會忍不住不時地往地上啄食,相當有趣。《十日談》故事是十人每天各講一則,總共一百篇,而喬叟安排三十人各講四則故事,共一百二十篇,可惜的是只有二十多篇留下來,也許這也是《十日談》比較廣為人知的原因吧?
《坎特伯利故事集》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之父-喬叟的作品,以題材和敘事結構來說,本作品可說是英國版的《十日談》,都是以講述多篇故事的方式來呈現中世紀各個階層的人物特色,以及利用故事中的反諷和諷諭來批評當時教會的墮落並展現出人文主義的精神。其實我們可以把本作視為《十日談》2.0版本,我認為《坎特伯利故事集》更有趣,更加有閱讀性,因為說故事的人彼此是有互動的,而且講的故事也表現出講者本職的理念,例如托缽僧和差役會互相說故事臭對方。故事主軸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三十人,一邊前往坎特伯利朝聖,一邊比賽講故事,不同階級和職業人物互相吐槽和講幹話,這過程實在是充滿幽默,其中比較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女尼的神父講的那一篇動物寓言故事,這篇故事應該是改編《伊索寓言》中公雞與狐狸的故事,但喬叟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刻畫出裡面動物的個性,故事裡面的滑稽畫面很像迪士尼電影中採用的方式,一臉嚴肅講話的紳士公雞還是會忍不住不時地往地上啄食,相當有趣。《十日談》故事是十人每天各講一則,總共一百篇,而喬叟安排三十人各講四則故事,共一百二十篇,可惜的是只有二十多篇留下來,也許這也是《十日談》比較廣為人知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