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榮耀
avatar-avatar
鮮活縱橫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撰文/本名不具


 我張開一雙翅膀,背馱著一個希望,飛過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嚮往的地方……


 電影《原鄉人》的主題曲,演唱者是鄧麗君。歌曲旋律清柔、詞意深遠,描繪一種跨越地理與命運的離散情懷。年輕時觀賞這部電影,只覺得鍾理和的身影有種模糊的熟悉感;多年後,在臺北市議會圖書館偶然取閱《藍明谷案史料彙編》,我才驚覺,原來那段銀幕上的故事,並非單純的文學改編,而是深藏歷史暗流的再現。


 藍明谷,本名藍益遠,出生於一九一九年,是日治時期鳳山岡山街的一名青年。他自小資質聰穎,公學校高等科即擔任級長,後進入台南師範,畢業後任教於屏東地區。後來,他懷抱求學夢想前往東京,與一群台灣青年成立「興漢會」,激發漢族意識,並以東亞經濟學院為橋梁,進入戰時的中國北平,也是在那裡,他結識了來自美濃的客籍青年作家鍾理和。


 他們的相識,不僅是兩位青年文人的交流,更是兩條命運路線的交織。鍾理和後來成為鄉土文學先驅,而藍明谷則走上一條更險峻的道路。在戰後混沌的局勢中,他選擇返回台灣,進入教育界,受聘於基隆中學任教。當時的校長正是鍾理和異母弟鍾浩東。這些看似巧合的連結,構成一幅近代知識分子的網絡,而他們共同的語言,是對土地與人民命運的關懷。


 二二八事件之後,這些知識份子對國民黨政權的失望迅速轉化為行動。他們成立地下組織、編輯地下刊物《光明報》,並以戲劇與文學作為啟蒙工具。藍明谷不僅是組織成員,也是核心撰稿人之一。他將魯迅的《故鄉》翻譯成日文,企圖讓台灣青年透過雙語文本反思現實;他的小說作品如〈一個少女的死〉,也揭露時代的不安與壓抑。


 但理想與現實從來難以兩全。隨著情治系統的滲透與清洗,「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爆發,許多教師與學生陸續遭逮。藍明谷帶著懷孕的妻子與兩歲兒子連夜逃亡,足跡遍及岡山、美濃、屏東與那瑪夏山區。他曾藏匿於鍾理和弟弟鍾里志的家中,甚至躲進後山的林間。這些行蹤背後的,不是一個逃犯的心虛,而是一名知識分子對生命、理想與家庭的掙扎與權衡。


 一九五〇年底,面對親人被捕、情勢壓力四伏,藍明谷選擇自首。次年三月遭判死刑,四月二十九日於馬場町刑場遭槍決,年僅三十一歲。遺體送往國防醫學院泡製,數日後其三弟才將遺體從福馬林池撈出。據傳頸部除兩槍槍傷外,尚有不明刀痕,令人悚然。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那個時代對異見的機械性剷除,對文學、理想與自由的無聲絞殺。


 電影《原鄉人》由中影製作,秦漢主演鍾理和。秦漢,是國民黨將領孫元良之子。如此身世背景,卻能演出那樣一位曾與共產黨接觸的作家角色,本身就是時代的複音與矛盾。而當年《原鄉人》的上映,也正是在戒嚴體制未解之時,其能觸及家國、離散、身份議題,本身或許已是體制縫隙中的一種文化讓步。


 然而,在那部片中,從未提及藍明谷這樣的存在。他既是鍾理和的至交,更是共同經歷戰後文化洗禮與政治理想追尋的同路人。當銀幕上的鍾理和以筆耕鄉土,他的友人卻在現實中命喪刑場,遺骨至今無墓、聲音無碑。


 如今,藍明谷的名字被刻於北京西山的「無名英雄紀念碑」上,成為中共國安部追認的「烈士」。對岸記憶著他,島內卻幾乎遺忘他。這樣的落差,是政治的選擇,也是歷史的殘酷。我們習慣從勝者書寫歷史,卻鮮少讓失敗者說話。我們將白色恐怖納入轉型正義框架,卻常忽略那些既非「外省精英」、也非「本土主流」的複數身分者。藍明谷,是其中一人。


 他的犧牲不是為了某一政黨的榮耀,而是為了知識份子的尊嚴與信仰。他用筆記錄時代,用身體經歷恐懼。他的選擇無法簡化成「背叛」或「忠誠」,而是歷史交叉口上,一位文化人所做的道德選擇。


 所以我們回到那首歌──「我張開一雙翅膀,背馱著一個希望……」


 藍明谷的翅膀,從未真正飛離這片土地。他飛過了陌生的城池,穿越了時代的禁忌,試圖去到那個他嚮往的地方──一個思想可以自由流動、文學不被箝制、信仰得以安放的地方。


 而我們這一代呢?是否願意停下腳步,翻開史料、閱讀名字,聆聽那些在福馬林中沉睡的故事?是否有勇氣讓他們不再無名,讓歷史不再沉默?


 誰是今天的原鄉人?也許,就是那些願意記住、願意說出,並願意在歷史的空白處,寫下真實的人。

A-rod-avatar-img
A-ro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鮮活縱橫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撰文/本名不具


 我張開一雙翅膀,背馱著一個希望,飛過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嚮往的地方……


 電影《原鄉人》的主題曲,演唱者是鄧麗君。歌曲旋律清柔、詞意深遠,描繪一種跨越地理與命運的離散情懷。年輕時觀賞這部電影,只覺得鍾理和的身影有種模糊的熟悉感;多年後,在臺北市議會圖書館偶然取閱《藍明谷案史料彙編》,我才驚覺,原來那段銀幕上的故事,並非單純的文學改編,而是深藏歷史暗流的再現。


 藍明谷,本名藍益遠,出生於一九一九年,是日治時期鳳山岡山街的一名青年。他自小資質聰穎,公學校高等科即擔任級長,後進入台南師範,畢業後任教於屏東地區。後來,他懷抱求學夢想前往東京,與一群台灣青年成立「興漢會」,激發漢族意識,並以東亞經濟學院為橋梁,進入戰時的中國北平,也是在那裡,他結識了來自美濃的客籍青年作家鍾理和。


 他們的相識,不僅是兩位青年文人的交流,更是兩條命運路線的交織。鍾理和後來成為鄉土文學先驅,而藍明谷則走上一條更險峻的道路。在戰後混沌的局勢中,他選擇返回台灣,進入教育界,受聘於基隆中學任教。當時的校長正是鍾理和異母弟鍾浩東。這些看似巧合的連結,構成一幅近代知識分子的網絡,而他們共同的語言,是對土地與人民命運的關懷。


 二二八事件之後,這些知識份子對國民黨政權的失望迅速轉化為行動。他們成立地下組織、編輯地下刊物《光明報》,並以戲劇與文學作為啟蒙工具。藍明谷不僅是組織成員,也是核心撰稿人之一。他將魯迅的《故鄉》翻譯成日文,企圖讓台灣青年透過雙語文本反思現實;他的小說作品如〈一個少女的死〉,也揭露時代的不安與壓抑。


 但理想與現實從來難以兩全。隨著情治系統的滲透與清洗,「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爆發,許多教師與學生陸續遭逮。藍明谷帶著懷孕的妻子與兩歲兒子連夜逃亡,足跡遍及岡山、美濃、屏東與那瑪夏山區。他曾藏匿於鍾理和弟弟鍾里志的家中,甚至躲進後山的林間。這些行蹤背後的,不是一個逃犯的心虛,而是一名知識分子對生命、理想與家庭的掙扎與權衡。


 一九五〇年底,面對親人被捕、情勢壓力四伏,藍明谷選擇自首。次年三月遭判死刑,四月二十九日於馬場町刑場遭槍決,年僅三十一歲。遺體送往國防醫學院泡製,數日後其三弟才將遺體從福馬林池撈出。據傳頸部除兩槍槍傷外,尚有不明刀痕,令人悚然。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那個時代對異見的機械性剷除,對文學、理想與自由的無聲絞殺。


 電影《原鄉人》由中影製作,秦漢主演鍾理和。秦漢,是國民黨將領孫元良之子。如此身世背景,卻能演出那樣一位曾與共產黨接觸的作家角色,本身就是時代的複音與矛盾。而當年《原鄉人》的上映,也正是在戒嚴體制未解之時,其能觸及家國、離散、身份議題,本身或許已是體制縫隙中的一種文化讓步。


 然而,在那部片中,從未提及藍明谷這樣的存在。他既是鍾理和的至交,更是共同經歷戰後文化洗禮與政治理想追尋的同路人。當銀幕上的鍾理和以筆耕鄉土,他的友人卻在現實中命喪刑場,遺骨至今無墓、聲音無碑。


 如今,藍明谷的名字被刻於北京西山的「無名英雄紀念碑」上,成為中共國安部追認的「烈士」。對岸記憶著他,島內卻幾乎遺忘他。這樣的落差,是政治的選擇,也是歷史的殘酷。我們習慣從勝者書寫歷史,卻鮮少讓失敗者說話。我們將白色恐怖納入轉型正義框架,卻常忽略那些既非「外省精英」、也非「本土主流」的複數身分者。藍明谷,是其中一人。


 他的犧牲不是為了某一政黨的榮耀,而是為了知識份子的尊嚴與信仰。他用筆記錄時代,用身體經歷恐懼。他的選擇無法簡化成「背叛」或「忠誠」,而是歷史交叉口上,一位文化人所做的道德選擇。


 所以我們回到那首歌──「我張開一雙翅膀,背馱著一個希望……」


 藍明谷的翅膀,從未真正飛離這片土地。他飛過了陌生的城池,穿越了時代的禁忌,試圖去到那個他嚮往的地方──一個思想可以自由流動、文學不被箝制、信仰得以安放的地方。


 而我們這一代呢?是否願意停下腳步,翻開史料、閱讀名字,聆聽那些在福馬林中沉睡的故事?是否有勇氣讓他們不再無名,讓歷史不再沉默?


 誰是今天的原鄉人?也許,就是那些願意記住、願意說出,並願意在歷史的空白處,寫下真實的人。

A-rod-avatar-img
A-ro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