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最喜歡的一句關於 AI 的話,大概就是:
「AI 能發揮出來的效能,跟自己的能力成正比。」

如果把 AI 想像成能讓每個人的能力提升 N 倍,其實很多現象就能被合理解釋了。以下整理一下我的想法。


能力與差距

AI 出現後,很多人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能縮小「會的人」和「不會的人」之間的差距,但如果「AI 效能取決於使用者的能力」是真的,那麼結果其實相反 —— 差距會被拉得更大。



社會需求水準

乘法的力量很驚人,當 AI 讓更多人達到過去只有少數人能做到的水準時,社會(或公司)對工程師的需求標準卻暫時沒有明顯提高,所以現在反而是個輕鬆又有很多機會的時期。

但這只是過渡階段,遲早社會需求會「AI 前提化」,要求水準一定會被推高。到時候如果過度依賴 AI,反而可能害到自己。
而且就算需求水準提高 N 倍,薪水不會跟著 N 倍,所以此刻仍是機會期。


N 倍的 N 是固定的嗎?

不是。對不同的人,可能是 3 倍,也可能是 5 倍。
這個參數取決於你花多少心力去學習 AI。

學習曲線通常是前期成長快,後期趨緩。而大部分人現在還在 AI 學習的初期,所以只要稍微投入,就能快速拉高 N。
因此,如果要提升「個人能力 P × AI 放大力 N」的總合實力,現在投資在學 AI 是最有效率的。

不過我也認為 N 的上限其實不會太高,所以這條路終究會遇到瓶頸。反之,P 幾乎是無限可成長的,最後還是得回歸到「提升自身能力 P」這件事。

換句話說,現在看起來學 AI 的人(拉高 N)能超越本來能力強的人(P 高),但這只是因為大家還在初期。到頭來,P 才是根本。
尤其是如果有人還停留在 N=1 的狀態,那未來一定無法競爭。P 與 N 要一起平衡成長才行。


AI 時代的工程師該學什麼?

我長期都在做工程師教育相關的工作,所以這 1、2 年一直在思考:在 AI 時代,初學者工程師到底該學什麼?

我逐漸覺得答案浮現了:
「因為有 AI 就不用學習」絕對是錯的。


因為 0 乘上任何數還是 0。

反過來說,只要意識到 N 倍效應,就能反推在不同工作需求下,需要多少 P。
例如我 Python 不是特別強,但現在聽到一些案子時,會覺得有 AI 幫忙應該能搞定,所以本來會拒絕的 Python 案子現在也能接。
但像 Unity 這種我完全沒碰過的,就算有 AI 也沒辦法。AI 能擴大選擇範圍,但不能憑空創造實力。

學習容量與策略

人的學習容量有限。過去「學習容量 ≒ 能力容量」,現在因為 AI 出現,能把學習容量放大 N 倍,這是很棒的事。
但同時,如何分配學習容量的策略也要徹底改變。

我認為基本戰略應該是:「廣泛涉獵 + 至少一個深入」
如果全部都只學皮毛,很多東西永遠到不了;但如果專精的領域選錯(例如追風口的框架 React、或特定廠商技術 AWS),可能很快就過時。這些東西只要有 AI,其實不用太高的 P 就能達標。


因此我建議:

廣泛涉獵,確保能接到大部分需求水準不高的工作。

至少深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領域。

如果有餘力,學一些電腦科學基礎,這會讓其他學習效率全面提升。

最終來看,AI 時代該學的東西,跟以前差別其實不大。當大家都有 N 倍加持時,最後決勝點還是 P。



AI 做不到的事:練習

AI 能幫助學習,但無法取代「練習」。

工程師很像運動員,如果沒有實戰練習,是不可能成為優秀工程師的。
就像光看再多棒球或足球的教學影片,如果不上場練習,技術也不會提升。

未來會有很多人把「AI 幫忙完成」誤認成「自己實力」,這很危險 —— 對本人和用人的公司都是風險。



下一步想研究的問題

如何在有 AI 幫助的前提下,高效率地「練習」?

如何測量「N 倍之前的 P」?

路人甲(搬到這裡)又稱拉拉小姐-avatar-img
路人甲(搬到這裡)又稱拉拉小姐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最喜歡的一句關於 AI 的話,大概就是:
「AI 能發揮出來的效能,跟自己的能力成正比。」

如果把 AI 想像成能讓每個人的能力提升 N 倍,其實很多現象就能被合理解釋了。以下整理一下我的想法。


能力與差距

AI 出現後,很多人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能縮小「會的人」和「不會的人」之間的差距,但如果「AI 效能取決於使用者的能力」是真的,那麼結果其實相反 —— 差距會被拉得更大。



社會需求水準

乘法的力量很驚人,當 AI 讓更多人達到過去只有少數人能做到的水準時,社會(或公司)對工程師的需求標準卻暫時沒有明顯提高,所以現在反而是個輕鬆又有很多機會的時期。

但這只是過渡階段,遲早社會需求會「AI 前提化」,要求水準一定會被推高。到時候如果過度依賴 AI,反而可能害到自己。
而且就算需求水準提高 N 倍,薪水不會跟著 N 倍,所以此刻仍是機會期。


N 倍的 N 是固定的嗎?

不是。對不同的人,可能是 3 倍,也可能是 5 倍。
這個參數取決於你花多少心力去學習 AI。

學習曲線通常是前期成長快,後期趨緩。而大部分人現在還在 AI 學習的初期,所以只要稍微投入,就能快速拉高 N。
因此,如果要提升「個人能力 P × AI 放大力 N」的總合實力,現在投資在學 AI 是最有效率的。

不過我也認為 N 的上限其實不會太高,所以這條路終究會遇到瓶頸。反之,P 幾乎是無限可成長的,最後還是得回歸到「提升自身能力 P」這件事。

換句話說,現在看起來學 AI 的人(拉高 N)能超越本來能力強的人(P 高),但這只是因為大家還在初期。到頭來,P 才是根本。
尤其是如果有人還停留在 N=1 的狀態,那未來一定無法競爭。P 與 N 要一起平衡成長才行。


AI 時代的工程師該學什麼?

我長期都在做工程師教育相關的工作,所以這 1、2 年一直在思考:在 AI 時代,初學者工程師到底該學什麼?

我逐漸覺得答案浮現了:
「因為有 AI 就不用學習」絕對是錯的。


因為 0 乘上任何數還是 0。

反過來說,只要意識到 N 倍效應,就能反推在不同工作需求下,需要多少 P。
例如我 Python 不是特別強,但現在聽到一些案子時,會覺得有 AI 幫忙應該能搞定,所以本來會拒絕的 Python 案子現在也能接。
但像 Unity 這種我完全沒碰過的,就算有 AI 也沒辦法。AI 能擴大選擇範圍,但不能憑空創造實力。

學習容量與策略

人的學習容量有限。過去「學習容量 ≒ 能力容量」,現在因為 AI 出現,能把學習容量放大 N 倍,這是很棒的事。
但同時,如何分配學習容量的策略也要徹底改變。

我認為基本戰略應該是:「廣泛涉獵 + 至少一個深入」
如果全部都只學皮毛,很多東西永遠到不了;但如果專精的領域選錯(例如追風口的框架 React、或特定廠商技術 AWS),可能很快就過時。這些東西只要有 AI,其實不用太高的 P 就能達標。


因此我建議:

廣泛涉獵,確保能接到大部分需求水準不高的工作。

至少深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領域。

如果有餘力,學一些電腦科學基礎,這會讓其他學習效率全面提升。

最終來看,AI 時代該學的東西,跟以前差別其實不大。當大家都有 N 倍加持時,最後決勝點還是 P。



AI 做不到的事:練習

AI 能幫助學習,但無法取代「練習」。

工程師很像運動員,如果沒有實戰練習,是不可能成為優秀工程師的。
就像光看再多棒球或足球的教學影片,如果不上場練習,技術也不會提升。

未來會有很多人把「AI 幫忙完成」誤認成「自己實力」,這很危險 —— 對本人和用人的公司都是風險。



下一步想研究的問題

如何在有 AI 幫助的前提下,高效率地「練習」?

如何測量「N 倍之前的 P」?

路人甲(搬到這裡)又稱拉拉小姐-avatar-img
路人甲(搬到這裡)又稱拉拉小姐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