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釋昭慧事件與「普發金捐災民」談起
古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的角色有什麼責任,就在這個範圍內盡心,別越界。可近來的一些社會現象,卻偏偏在這句話的反面演繹。
釋昭慧法師涉入公共政策發言,本是佛門中人,卻頻頻跳脫宗教角色,操心政治與分配。看似「為國為民」,卻讓人質疑:她是在弘揚佛法,還是在爭取舞台?一個法師若對佛門該做的事視若無睹,卻急著在媒體前展示自己的「勇氣」,這份「勇」難免淪為表演。
同樣的邏輯,也出現在「建議把政府普發金直接捐給花蓮災民」的聲音裡。聽起來高尚,卻有兩個大問題:
1、慷他人之慨——這筆錢是全民的,拿著別人的荷包做自己想像中的善舉,本身就站不住腳。
2、無視能力差異——對許多人來說,一萬塊是喘息的補貼,不是輕鬆的小費。有人能捐,有人不能捐,卻被道德綁架,反倒製造了新的不公。
兩件事的共通點:
*為善極欲人知,甚至帶點「誰不跟進,誰就不愛國、不有愛」的道德勒索。
*錯位失德,本該守住本分,卻選擇用話語攀高位。
三層判斷法
1、表象:表面上是善心或愛國的行為,乍看高尚。
2、動機:是出於真心,還是自我宣示?想要的掌聲、曝光,是否超過了實質的善意?
3、後果:對社會是否真的有益,或只是徒增矛盾、道德壓力,甚至誤導眾人?
透過這三層判斷,就能分辨出:真正的善與義,往往是沉默的、不需宣傳的;急於昭告天下的,多半摻了雜質。
「善若張揚便失味,義若慷他人之慨便失德。」

從釋昭慧事件與「普發金捐災民」談起
古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的角色有什麼責任,就在這個範圍內盡心,別越界。可近來的一些社會現象,卻偏偏在這句話的反面演繹。
釋昭慧法師涉入公共政策發言,本是佛門中人,卻頻頻跳脫宗教角色,操心政治與分配。看似「為國為民」,卻讓人質疑:她是在弘揚佛法,還是在爭取舞台?一個法師若對佛門該做的事視若無睹,卻急著在媒體前展示自己的「勇氣」,這份「勇」難免淪為表演。
同樣的邏輯,也出現在「建議把政府普發金直接捐給花蓮災民」的聲音裡。聽起來高尚,卻有兩個大問題:
1、慷他人之慨——這筆錢是全民的,拿著別人的荷包做自己想像中的善舉,本身就站不住腳。
2、無視能力差異——對許多人來說,一萬塊是喘息的補貼,不是輕鬆的小費。有人能捐,有人不能捐,卻被道德綁架,反倒製造了新的不公。
兩件事的共通點:
*為善極欲人知,甚至帶點「誰不跟進,誰就不愛國、不有愛」的道德勒索。
*錯位失德,本該守住本分,卻選擇用話語攀高位。
三層判斷法
1、表象:表面上是善心或愛國的行為,乍看高尚。
2、動機:是出於真心,還是自我宣示?想要的掌聲、曝光,是否超過了實質的善意?
3、後果:對社會是否真的有益,或只是徒增矛盾、道德壓力,甚至誤導眾人?
透過這三層判斷,就能分辨出:真正的善與義,往往是沉默的、不需宣傳的;急於昭告天下的,多半摻了雜質。
「善若張揚便失味,義若慷他人之慨便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