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榮耀
avatar-avatar
鮮活縱橫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2025100501


《狠狠盯著你:日常裡的微型監獄》


平鞋散人


主日午後,小家聚會中一位弟兄無意提起,他之前所委身的大安區某間教會,竟與TCOC的門徒生活如出一轍——每日回報、定期告白、頻密內部活動、大量占用時間資源,奉獻金額明列週報,相互攀比,爭相與牧師示好,爭取權威教主青睞...。這番話聽來令人陡然一震。原來這類控制型結構在台北已不是罕見的特例,幾乎是悄然蔓延在基督信仰的教會圈中。


這不是陰謀論,而是一種規訓邏輯的普及化。福柯在《規訓與懲罰》裡提到的「全景敞視」——Panopticon,一個能看見一切的塔樓,無需實際監看,只需讓人「覺得」自己可能正被觀察,便足以令其內化控制。當TCOC要求信徒天天回報自己的屬靈狀態,或在禱告中反覆檢查「是否更多認識神」,這不只是宗教虔敬,而是一種精準的自我監控。


「我一整天都在想導師會怎麼看我,連禱告時也在檢查自己有沒有信心。」倖存者這麼說。他已無需外在約束,便主動進行「自我審查」。此時,權力已不再必須靠恐嚇維繫,而是讓被統治者「成為自動到位的服從」。


這正是傅柯所揭示的核心危機:當懲罰由監禁轉為規訓,由外加權力轉為自動調整,一個人不再需要獄卒或牧者看守,就能讓組織的規範在自己體內順利運作。這樣的個體,正是最「理想」的馴服之人。


而在《性史》中,傅柯進一步分析「牧者權力」與「懺悔技術」:當信徒被要求交出「內在真實」——心中的掙扎、過去的陰影、尚未成熟的信念——並將之告白給自認能「分辨靈性」的導師時,這一過程就不只是關懷,而是一場治理。告白成了生產服從的機制,誠實變成了控制的工具。


這在小家弟兄的前教會中,據說也是習見的一種藉由告白的材料反訴當事人的例子。


當導師說「你把心裡的掙扎告訴我,好讓我為你禱告」,若這已成為一種制度化的上對下流程,那麼所謂的靈性照顧便悄然轉化為對靈魂的編碼與校準。在這裡,「被看見」本應是安慰,卻成了需要「被校準」的指令。


這樣的「內在治理」效能驚人。它不靠打罵、不靠流血,卻能讓你無聲地折服——對自己的掙扎感到羞恥,對質疑感到罪疚,甚至開始為「沒有更熱心地參與」而責備自己。說得極端一點,是個人意志的自願退位,是人格主權的讓渡。


回到TCOC,假嗨哥五日講道主題談「焦慮」,真是諷刺。焦慮並非偶發事件,而是整個制度的副產品。這樣一個組織,運作本身就是製造焦慮、再給你「屬靈解法」的工廠。他講得輕鬆流暢,笑容可掬,但真正的焦慮卻深植在他那無需言說的權力位置上。


最令人不寒而慄的不是惡意,而是這一切竟然如此日常,如此柔軟,幾乎讓人無從抗拒。當監控變成一種禱告習慣,當懺悔成為一種靈性美德,當順服不再是選項而是習慣,我們正走入一間看不見的監獄。那不是因為有人推你進去,而是你自己為了想要「更像基督」而走了進去,還順手關上了門。


這,就是當代膜拜團體最可怕的部分:不在於它強迫你做什麼,而在於它讓你「甘心樂意」地做這一切。


##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鮮活縱橫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2025100501


《狠狠盯著你:日常裡的微型監獄》


平鞋散人


主日午後,小家聚會中一位弟兄無意提起,他之前所委身的大安區某間教會,竟與TCOC的門徒生活如出一轍——每日回報、定期告白、頻密內部活動、大量占用時間資源,奉獻金額明列週報,相互攀比,爭相與牧師示好,爭取權威教主青睞...。這番話聽來令人陡然一震。原來這類控制型結構在台北已不是罕見的特例,幾乎是悄然蔓延在基督信仰的教會圈中。


這不是陰謀論,而是一種規訓邏輯的普及化。福柯在《規訓與懲罰》裡提到的「全景敞視」——Panopticon,一個能看見一切的塔樓,無需實際監看,只需讓人「覺得」自己可能正被觀察,便足以令其內化控制。當TCOC要求信徒天天回報自己的屬靈狀態,或在禱告中反覆檢查「是否更多認識神」,這不只是宗教虔敬,而是一種精準的自我監控。


「我一整天都在想導師會怎麼看我,連禱告時也在檢查自己有沒有信心。」倖存者這麼說。他已無需外在約束,便主動進行「自我審查」。此時,權力已不再必須靠恐嚇維繫,而是讓被統治者「成為自動到位的服從」。


這正是傅柯所揭示的核心危機:當懲罰由監禁轉為規訓,由外加權力轉為自動調整,一個人不再需要獄卒或牧者看守,就能讓組織的規範在自己體內順利運作。這樣的個體,正是最「理想」的馴服之人。


而在《性史》中,傅柯進一步分析「牧者權力」與「懺悔技術」:當信徒被要求交出「內在真實」——心中的掙扎、過去的陰影、尚未成熟的信念——並將之告白給自認能「分辨靈性」的導師時,這一過程就不只是關懷,而是一場治理。告白成了生產服從的機制,誠實變成了控制的工具。


這在小家弟兄的前教會中,據說也是習見的一種藉由告白的材料反訴當事人的例子。


當導師說「你把心裡的掙扎告訴我,好讓我為你禱告」,若這已成為一種制度化的上對下流程,那麼所謂的靈性照顧便悄然轉化為對靈魂的編碼與校準。在這裡,「被看見」本應是安慰,卻成了需要「被校準」的指令。


這樣的「內在治理」效能驚人。它不靠打罵、不靠流血,卻能讓你無聲地折服——對自己的掙扎感到羞恥,對質疑感到罪疚,甚至開始為「沒有更熱心地參與」而責備自己。說得極端一點,是個人意志的自願退位,是人格主權的讓渡。


回到TCOC,假嗨哥五日講道主題談「焦慮」,真是諷刺。焦慮並非偶發事件,而是整個制度的副產品。這樣一個組織,運作本身就是製造焦慮、再給你「屬靈解法」的工廠。他講得輕鬆流暢,笑容可掬,但真正的焦慮卻深植在他那無需言說的權力位置上。


最令人不寒而慄的不是惡意,而是這一切竟然如此日常,如此柔軟,幾乎讓人無從抗拒。當監控變成一種禱告習慣,當懺悔成為一種靈性美德,當順服不再是選項而是習慣,我們正走入一間看不見的監獄。那不是因為有人推你進去,而是你自己為了想要「更像基督」而走了進去,還順手關上了門。


這,就是當代膜拜團體最可怕的部分:不在於它強迫你做什麼,而在於它讓你「甘心樂意」地做這一切。


##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