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看好幾檔展覽,更精準的說,應該是每個禮拜幾乎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展覽。
不但看展,也學習策展。
所以我一直希望每次看完展覽後,在網路上能找到一些資料幫助我回顧。
可是學習藝術這麼多年下來,後來想一想,不如自己來寫吧。
寫完後又想說,寫都寫了,不如分享吧。
這就是我回來創作的部分原因。
《威廉‧透納:崇高的回響》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到底崇高和美麗有何不同?
這個經典的百年考古題,思想家與哲學家康德有一個比較好理解的比喻,他認為這就好比白天的花園是美麗的,讓人感覺愉悅。而夜晚的深山,給人的感受是崇高,高山也同樣很美,只是除了美之外,還有著高聳的神秘,甚至還會讓人感到畏懼。
用詞大概就是這樣!這是康德的用詞,不是我的也不是AI的。
透納這個巡迴展太重要了,應該說太多東西值得學習了,關於透納的生平(原來我去過他家附近和他在倫敦讀的美術學院),以及技法(油畫、水彩對於光和質地如何營造),再分開寫好了。先這樣囉!
我每年看好幾檔展覽,更精準的說,應該是每個禮拜幾乎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展覽。
不但看展,也學習策展。
所以我一直希望每次看完展覽後,在網路上能找到一些資料幫助我回顧。
可是學習藝術這麼多年下來,後來想一想,不如自己來寫吧。
寫完後又想說,寫都寫了,不如分享吧。
這就是我回來創作的部分原因。
《威廉‧透納:崇高的回響》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到底崇高和美麗有何不同?
這個經典的百年考古題,思想家與哲學家康德有一個比較好理解的比喻,他認為這就好比白天的花園是美麗的,讓人感覺愉悅。而夜晚的深山,給人的感受是崇高,高山也同樣很美,只是除了美之外,還有著高聳的神秘,甚至還會讓人感到畏懼。
用詞大概就是這樣!這是康德的用詞,不是我的也不是AI的。
透納這個巡迴展太重要了,應該說太多東西值得學習了,關於透納的生平(原來我去過他家附近和他在倫敦讀的美術學院),以及技法(油畫、水彩對於光和質地如何營造),再分開寫好了。先這樣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