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有些工作活得了現在,活不了多遠的未來》

#2024 年 10 月,聯徵中心公布最新數據:

台灣國人「個人總貸款平均金額」來到 436 萬元。

#更早的 7 月統計中,房貸+信貸同時負擔的族群,信貸平均就 106 萬元。

從這些數字可見「台灣人壓力很大」。

————————————————————————————————

這週我還是在找工作,越找越是看不透用人單位的邏輯;

但我開始慢慢理解一件事:

「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到的工作,都像在問你願不願意先犧牲掉你的未來。」


前陣子,一個生意還不錯的工廠老闆,曾對我說:

他說:「你要怎麼讓出貨量正常,要怎樣讓商品品質優良?」

我說:『要先從源頭跟過程檢視,剔除不良習慣,多餘流程……』

他又說:「那你要怎麼做到?」

我說:『要先跟過流程,才知道該從哪邊改善……』

他又說:「那你要怎麼做到?」

我說:『沒有先看過,不知道從何檢討……』

他又說:「那你要怎麼做到?」

如此重複了四五次,當下我大概也猜出他想要問什麼,

只是這樣的回答讓我認為這老闆很腦殘,不做也罷。


他最後也說出了傳直銷常在講的話,「我要你很有自信地說『我可以辦到』。」

原來,老闆只想聽他們想聽的話;尤其是沒有經過檢視說出來的「空口白話」;

雖然是「經理」職缺,卻感覺比「一般員工」還不如。


即便遇見了一位奇葩老闆,卻還是得繼續其他的面試行程。

第一個,【科技廠外包管制哨】。

12 小時輪班、兩週白班、兩週大夜。

薪水 44K,不算低,但時間被切斷成兩段人生。

白天做人、晚上當幽靈。

主管說他只是第一關,還要把履歷送進廠區複查;通過了才能進行複試。


我不是抗拒輪班或保全這工作,而是突然明白:

「原來做廠區保全,可能連一般退休者,或二次就業的求職者都不見得進得來。」

很多原本沒有門檻的工作,不是你想做或願意做就能做的。


第二個,【超商加盟店正職】。

全薪 33K,要做的事情卻像 8 種職業合體,

以前「關東煮、茶葉蛋、熱狗、鮮食微波、影印、繳費、票券、物流、改台帳……」

現在又多了「咖啡、冰沙、霜淇淋、報表、清油槽、冷鏈、垃圾分類、臨時客服中心。」

「便利商店」這四個字,只是客人來現場點單,由員工悉數完成客人的order後,

再鞠躬「:謝謝您的使用,還有下次再來」。


這工作不是做不來,

只是做久了會產生一種詭異的感覺:

我有在上班,但卻開始懷疑人生了。


第三個,【科技廠機電維修】。

要爬四、五層樓高架,油污、管線、粉塵、加班輪三班。

薪水 40K。


我看到現場設備,看著那個高度,

已經是以前從鷹架摔下來更高三倍的高度,

那不是回憶,是身體記得的一種「警告訊號」。

我現在明白,拚命跟拚工作,不是一樣的事。


我不是不肯做事,

只是發現有些工作,

不是拿時間換錢,是拿命換「有沒有錢」。


在等待工作的這段時間,我打算去申請貸款。


以前線上貸款很簡單,只要按一按、錢當天進帳。

沒人問你薪水多少、銀行是不是你的朋友。

原來,這是有工作時的福利。


但現在失業了,

每一家都要我附「在職證明」、「薪轉紀錄」、「近三個月收入」。


我看著手機的網銀畫面,突然意識到:

「如果我有薪轉,我還需要來借錢嗎?」

還沒申請就被自己「拒絕」,原來在職也是一種員工福利。


更諷刺的是,我還沒開始貸款。

就有人想跟我「借款」。


我以為他是關心我,

結果他支支吾吾半天,只問了一句:

「欸……你手頭還行嗎?我想先跟你借一點……」


我沒生氣,只是突然明白,

不只是我失業了,所以借不到錢,

而是連沒失業、穩定工作的人都缺錢了。


現實永遠比數據反映更多沒統計到的黑數,

因為數據只統計借到錢的人。

—————————————————————————

Tips:

#這週我學到兩件事:

千萬不要「裸辭」,即便你沒有不對,裸辭就是你的錯。

#裸辭不會只有你看不起自己,

時間一長,連家人都口氣都不會好到哪去。


中年失業大叔-avatar-img
中年失業大叔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有些工作活得了現在,活不了多遠的未來》

#2024 年 10 月,聯徵中心公布最新數據:

台灣國人「個人總貸款平均金額」來到 436 萬元。

#更早的 7 月統計中,房貸+信貸同時負擔的族群,信貸平均就 106 萬元。

從這些數字可見「台灣人壓力很大」。

————————————————————————————————

這週我還是在找工作,越找越是看不透用人單位的邏輯;

但我開始慢慢理解一件事:

「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到的工作,都像在問你願不願意先犧牲掉你的未來。」


前陣子,一個生意還不錯的工廠老闆,曾對我說:

他說:「你要怎麼讓出貨量正常,要怎樣讓商品品質優良?」

我說:『要先從源頭跟過程檢視,剔除不良習慣,多餘流程……』

他又說:「那你要怎麼做到?」

我說:『要先跟過流程,才知道該從哪邊改善……』

他又說:「那你要怎麼做到?」

我說:『沒有先看過,不知道從何檢討……』

他又說:「那你要怎麼做到?」

如此重複了四五次,當下我大概也猜出他想要問什麼,

只是這樣的回答讓我認為這老闆很腦殘,不做也罷。


他最後也說出了傳直銷常在講的話,「我要你很有自信地說『我可以辦到』。」

原來,老闆只想聽他們想聽的話;尤其是沒有經過檢視說出來的「空口白話」;

雖然是「經理」職缺,卻感覺比「一般員工」還不如。


即便遇見了一位奇葩老闆,卻還是得繼續其他的面試行程。

第一個,【科技廠外包管制哨】。

12 小時輪班、兩週白班、兩週大夜。

薪水 44K,不算低,但時間被切斷成兩段人生。

白天做人、晚上當幽靈。

主管說他只是第一關,還要把履歷送進廠區複查;通過了才能進行複試。


我不是抗拒輪班或保全這工作,而是突然明白:

「原來做廠區保全,可能連一般退休者,或二次就業的求職者都不見得進得來。」

很多原本沒有門檻的工作,不是你想做或願意做就能做的。


第二個,【超商加盟店正職】。

全薪 33K,要做的事情卻像 8 種職業合體,

以前「關東煮、茶葉蛋、熱狗、鮮食微波、影印、繳費、票券、物流、改台帳……」

現在又多了「咖啡、冰沙、霜淇淋、報表、清油槽、冷鏈、垃圾分類、臨時客服中心。」

「便利商店」這四個字,只是客人來現場點單,由員工悉數完成客人的order後,

再鞠躬「:謝謝您的使用,還有下次再來」。


這工作不是做不來,

只是做久了會產生一種詭異的感覺:

我有在上班,但卻開始懷疑人生了。


第三個,【科技廠機電維修】。

要爬四、五層樓高架,油污、管線、粉塵、加班輪三班。

薪水 40K。


我看到現場設備,看著那個高度,

已經是以前從鷹架摔下來更高三倍的高度,

那不是回憶,是身體記得的一種「警告訊號」。

我現在明白,拚命跟拚工作,不是一樣的事。


我不是不肯做事,

只是發現有些工作,

不是拿時間換錢,是拿命換「有沒有錢」。


在等待工作的這段時間,我打算去申請貸款。


以前線上貸款很簡單,只要按一按、錢當天進帳。

沒人問你薪水多少、銀行是不是你的朋友。

原來,這是有工作時的福利。


但現在失業了,

每一家都要我附「在職證明」、「薪轉紀錄」、「近三個月收入」。


我看著手機的網銀畫面,突然意識到:

「如果我有薪轉,我還需要來借錢嗎?」

還沒申請就被自己「拒絕」,原來在職也是一種員工福利。


更諷刺的是,我還沒開始貸款。

就有人想跟我「借款」。


我以為他是關心我,

結果他支支吾吾半天,只問了一句:

「欸……你手頭還行嗎?我想先跟你借一點……」


我沒生氣,只是突然明白,

不只是我失業了,所以借不到錢,

而是連沒失業、穩定工作的人都缺錢了。


現實永遠比數據反映更多沒統計到的黑數,

因為數據只統計借到錢的人。

—————————————————————————

Tips:

#這週我學到兩件事:

千萬不要「裸辭」,即便你沒有不對,裸辭就是你的錯。

#裸辭不會只有你看不起自己,

時間一長,連家人都口氣都不會好到哪去。


中年失業大叔-avatar-img
中年失業大叔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