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結論:我認為牛市還沒結束
之前就提到目前美股估值過高且乖離大,隨時都有可能迎來修正,修正是為了讓牛市走得更久,近期的下跌,我也壓低了現金部位,分批買入資產,我認為近期的下跌就是殺估值,而不是進入熊市,反而是分批入場的機會。
最近鬼故事有那些?
流動性問題
近期技術指標顯示美國金融體系流動性趨緊。SOFR(擔保隔夜融資利率)與FFR(聯邦資金利率)利差擴大至12個基點,反映銀行取得隔夜資金的成本壓力上升。其次,聯準會的緊急流動性窗口SRF(常備附買回機制)使用量在半個月內激增60%,達到800億美元。這兩項數據同步惡化,顯示金融機構在公開市場取得資金不易,需轉向聯準會求助。流動性的關鍵變數在於財政部國庫現金帳戶(TGA)。受政府停擺危機及持續發債影響,TGA餘額累積至9590億美元的高點。隨著政府重新開門,原本囤積在國庫的鉅額現金將回流私人部門。預計在政府重啟後,市場流動性將獲得顯著改善。
AI泡沫
這個也已經吹很久了,擔心科技巨頭投入太多資本,但要獲利達到損益兩平卻遙遙無期,首先,投入AI發展主要以現金流充沛與獲利驚人的科技巨頭為主,所以風險相對可控,比起網路泡破時期,市場瘋炒的是像Pets、Webvan 這種沒有獲利、甚至沒有營收的公司。只要公司名字後面加個「.com」,股價就會翻倍。 這一波的主角是微軟、Google、NVIDIA、Meta、Amazon。這些是人類歷史上最賺錢、現金流最強大的公司。 即便AI投資短期無法回收,這些公司原本的本業(搜尋廣告、雲端、軟體訂閱)依然像印鈔機一樣運轉。那斯達克指數在網路泡沫的本益比衝到了 100倍以上。 但目前的科技巨頭本益比大約落在 25倍-40倍 之間,顯示目前的股價雖然貴,但還算是有「基本面獲利」在支撐。我認為現在說AI泡沫真的還太早
聯準會12月份不降息
近期公布就業數據比預期中好,也讓原本預估12月份要降息的機率降低,引發市場暴跌的因素之一,但聯準會不降息不就表示經濟還算穩健? 所以是要擔心什麼? 我認為只要降息路徑沒有改變,只是時間延後,就不需太擔心。
我認為宏觀環境並未出現系統性的變化,但市場情緒明顯出現極度恐慌,理性看待每一個市場下跌的理由,還不足以證明市場已經進入熊市,反而更像是漲高後的修正,這也是我之前不斷提醒大家的,在美股估值變貴的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修正,但此波會修正多久呢? 我無法預測,但我的策略就是在低點逢低分批布局,持續壓低平均成本持續參與市場。

先說結論:我認為牛市還沒結束
之前就提到目前美股估值過高且乖離大,隨時都有可能迎來修正,修正是為了讓牛市走得更久,近期的下跌,我也壓低了現金部位,分批買入資產,我認為近期的下跌就是殺估值,而不是進入熊市,反而是分批入場的機會。
最近鬼故事有那些?
流動性問題
近期技術指標顯示美國金融體系流動性趨緊。SOFR(擔保隔夜融資利率)與FFR(聯邦資金利率)利差擴大至12個基點,反映銀行取得隔夜資金的成本壓力上升。其次,聯準會的緊急流動性窗口SRF(常備附買回機制)使用量在半個月內激增60%,達到800億美元。這兩項數據同步惡化,顯示金融機構在公開市場取得資金不易,需轉向聯準會求助。流動性的關鍵變數在於財政部國庫現金帳戶(TGA)。受政府停擺危機及持續發債影響,TGA餘額累積至9590億美元的高點。隨著政府重新開門,原本囤積在國庫的鉅額現金將回流私人部門。預計在政府重啟後,市場流動性將獲得顯著改善。
AI泡沫
這個也已經吹很久了,擔心科技巨頭投入太多資本,但要獲利達到損益兩平卻遙遙無期,首先,投入AI發展主要以現金流充沛與獲利驚人的科技巨頭為主,所以風險相對可控,比起網路泡破時期,市場瘋炒的是像Pets、Webvan 這種沒有獲利、甚至沒有營收的公司。只要公司名字後面加個「.com」,股價就會翻倍。 這一波的主角是微軟、Google、NVIDIA、Meta、Amazon。這些是人類歷史上最賺錢、現金流最強大的公司。 即便AI投資短期無法回收,這些公司原本的本業(搜尋廣告、雲端、軟體訂閱)依然像印鈔機一樣運轉。那斯達克指數在網路泡沫的本益比衝到了 100倍以上。 但目前的科技巨頭本益比大約落在 25倍-40倍 之間,顯示目前的股價雖然貴,但還算是有「基本面獲利」在支撐。我認為現在說AI泡沫真的還太早
聯準會12月份不降息
近期公布就業數據比預期中好,也讓原本預估12月份要降息的機率降低,引發市場暴跌的因素之一,但聯準會不降息不就表示經濟還算穩健? 所以是要擔心什麼? 我認為只要降息路徑沒有改變,只是時間延後,就不需太擔心。
我認為宏觀環境並未出現系統性的變化,但市場情緒明顯出現極度恐慌,理性看待每一個市場下跌的理由,還不足以證明市場已經進入熊市,反而更像是漲高後的修正,這也是我之前不斷提醒大家的,在美股估值變貴的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修正,但此波會修正多久呢? 我無法預測,但我的策略就是在低點逢低分批布局,持續壓低平均成本持續參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