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韌性生活

3公開內容

向大自然學習互利共生的都會生存法則

#樸門 #permaculture #agriculture #self-sufficiency #resilientlivelihoods #community-based

查理
2024/03/06·
自然建築的呼喚
相信許多人都想擁有自己夢想中的房子吧,有露臺、庭院、大落地窗…
身為打從國中起到現在的資深北漂族,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不知不覺也成為了人生的重要追求。
前兩年還有積極的跟房仲到處看看,又濕又冷又悶又熱的台北,一幢幢老舊的公寓開的都是不吃不喝幾十年才存到的價格…,實在不合理啊,管院本科女子輾轉多年也算逐漸認清了自己沒辦法配合資本的遊戲規則。
人類終究是有安居的基本需求,就算再會跑也不想七老八十還漂來漂去,
像我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樸門的三大倫理是照顧地球(earth care)、照顧人類(people care)、分享多餘(fair share)
自然建築就是一個可行的”照顧人類"的實際操作。
在接觸樸門前,也跟自然建築有些淵源,去了兩次野地森活 Emma老師的工作坊、意外發現小時候居住的三合院是外公親手建的,職人默默潛伏在身邊。
鳥且會用羽毛樹枝等材料到處築巢,聰明的人類難道就不能拿竹子、泥土自己找地方蓋嗎?
在台東教學基地有三個迥然不同工法的自然建築,看上去心裡就平和,可以住進去該多好啊!
問題是,就算我立馬擁有了一間土團屋,一旦在現代化社會生活多餘的衣物包包家電食物等家當一同進駐,直接塞爆填滿所有空間,破壞它原本的詩意,必須先塑造內在的生活哲學,才能下一步。
在現代社會施作自然建築, 有漫漫長路要走...
首先會被質疑的就是實用性。
這樣的房子可視為一種有機體,微生物、大小動物一起共居在裡面,刮風下雨地震都會影響的建築本體。颱風來了淹起水來,書、電器、衣服、藏在櫃子的地契…所有東西泡了水,就是狼狽二字而已。
外公認為這樣的知識技巧已不合時宜,落伍毫無價值了,所以不曾聽他提起過去蓋房子的經歷。
而房屋修繕維護的知識技巧若缺乏,也可能會住不下去。
再來,必須接受不確定性。
”一人難成事" 完美的解釋自然建築的難。 在過去農業社會,土埆厝製程是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暇的時候一群人合力踩稻草、砂、泥土反覆混合,慢慢地蓋個三~五年在當時的背景渾然天成。
現代社會,請努力成為一個做人成功的influencer,不然要怎麼號召這麼大的陣仗的朋友志工來幫忙啊~~
最後,你還需要學會等待。
材料是個大問題,黏土遠比水泥地取得難,稻草、芒草、竹子的加工越來越少人做,不是有錢就可以解決的。 另外也很吃天候狀況,若把土團屋蓋在宜蘭,那光等待它乾就要別地好幾倍時間了。
想像一個有孩子的新手爸媽家庭要住自然建築,光材料的搜集可能就會花你許多年時間。需有先見之明超前部屬,不然最終還是要拿金錢交換現代社會最在乎的: 方便、快速、沒有風險。
即使如此,還是不想放棄可以耕耘自然建築的理想。
它並不只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的建築方式,而是一趟充滿感官及覺知的旅程,過程中絕對會有很多失敗,但也會賦予自信和成就感,最重要是自己可以擁有改變的空間,不用再被建商、財團、素不相識的設計師決定生活樣貌。
認真考慮回霧社農場實驗的可能性,老父親用有不太靈光的二手挖土機整了不少平地...
缺人力而已。
#permaculture #naturalbuilding #COB #community
成為會員即可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