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越進步,人心越思變,想要尋死的原因也就越多,因為受到的障礙、困境所導致的內心苦楚也越來越多。當那個造成內心苦楚的原因始終無法排除時,尋死的念頭就出現了。
為何要尋死?既然活著要與痛苦相伴,那還不如一死百了,永久結束它、遠離它。
16歲的男孩想要尋死,即便是一切都看似美好的老人(例如瓊瑤)也選擇毅然尋死,這不是年齡的問題,一切都關乎那個尋死的「因」可否得到解決。
如果不能從源頭得到解決,根據弱魚的經驗,任何外在的勸慰或心理諮商等方法都是沒有效果的。
唯一還有救的作法是,不要再跟當事人談他目前跳脫不了的處境,倘若提不出辦法,越談只會令他越厭世,致使他不斷地去經歷痛苦而感到折磨,進而加強尋死的決心。所以,陪伴他一起找出能令其充滿熱愛的事物,嘗試用「美好經驗」取代「痛苦經驗」。一旦他發現人生還有值得他去追求的事物或夢想的另外一面,雖然原本的痛苦仍在,但尋死的念頭就會慢慢變淡了。當他的心志隨著經歷越來越強大時,他才能真正的好好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