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店將於1111歇業

含有「本書店將於1111歇業」共 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數位音源取代了CD,線上串流音源網站的竄起逐漸讓實體唱片行走向夕陽,不知尚須多少年,我們會看到電子書完全取代了紙本書籍,電子書平台取代了實體書局?
Thumbnail
昨天去太平青鳥,風景一級棒。
這兩天因為某大電商平台因為雙11折扣季,將新書商品價格在原有基礎下再度下殺,引起書店與出版通路的反彈,以致超過30家書店聯合發起「本店將於11/11歇業」停業一天以示抗議的活動。 但是以我的觀點來看,覺得總還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讓產業、產品、消費者都能共同獲得好處。 知識焦慮消費暴增,書卻成為夕陽產品
Thumbnail
  麻煩的就是,真正的愛書人知道自己買的是「書」,不是知識、不是內容,也不是空間——這些詮釋是社會所加添給書本之物,然而你必須先擁有書本這一實體,才能進行如此詮釋。   這麻煩點的內面在於,這種將書本作為藝術——意義的自我生產存在——的觀點,雖取中書的本質,卻無法配合追求利益與「價值」的當代意識型態。   如果我支持書店,會是因為我追求書本在網路影響之下獨立存在——你沒辦法刪去書本,也沒辦法駭進書本。看看美國大選就知道現代人有多麼喜歡編輯現實,而如果不將知識、內容或空間做成可以埋在牆壁裡的書,你就可能被刪去。而不論你喜不喜歡,或這種行為在道德上是否合格,被刪了,就是被刪了。   我認為更實際的問題是,FBPA(統一書架)這種措施,沒辦法將電子書和實體書分開。而我也不認為,我自己想搞的網路連載是「書本」——印出來的話,它就可以成為書,但只要沒印出來,光用迅速、大量資訊的方式閱讀的話,閱讀方式所構成的本體就和書本產生差異了吧?   比如紙漿時期之初的類型雜誌小說、漫畫,他們是美元兩毛、一看完就丟的東西,當然和燙金、精裝、耐潮處理的書本,有所差異吧?當然,這兩種媒體都是可以拿在手中的閱讀形式,網路上的閱讀形式的鬆散性,應該會比雜誌更強,也就將閱讀與書本的本體之間的距離,拉得更開。   所以,或許我們必須要重新定義「書」到底是什麼,才能開始解決書市惡性低價競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