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分享,我也是看完電影後,覺得虐待與暴力的畫面佔比特別大,女主的心境與轉折,不知道會不會在下集有更多描述;我想電影的重點是要喚醒女性主義抬頭,但這部分擺在比較後面,時間長度也不太夠。要看看下集了!
一開始看到這個演員陣容,覺得一定要來看一下,我也曾閱讀較多那個動盪時代中的故事,我去找了故事原型來看,原來當時在報上特別專欄寫殺夫的張周氏緣由是因為來自於長期被暴力與虐待的生活所逼而造成張周氏最後因為心理性陰影崩塌才痛下毒手的作者是蘇青。
蘇青曾與張愛玲齊名,蘇青的文章一發表,讓很多人同情張周氏的處境站在張周氏那一方,讓我想起台灣作家也寫過一本「殺夫」這本小說,同樣也是因為女主角長期生活在丈夫暴力對待之下而做殺夫的衝動行為;這方面我覺得完全可以理解,雖然不是要認同殺人是對的,但是一個人在長期被暴力虐待之下,因為心理壓力導致精神上出現希望對方能夠死去的想法真的會在心裡油然而生,因此造成許多人倫悲歌。
在量刑上我傾向支持需要考慮女主角在生活上長期遭受家暴而造成心理上與身體上的強烈恐懼與傷害,這樣的生活讓她們失去了生活尊嚴、生活自主權與自由,實非人道,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