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樂舞

含有「唐代樂舞」共 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唐代的將領,並不僅僅是沙場廝殺的武夫。他們也能在宮廷與宴會之間起舞,甚至親自設計舞樂,化武技為舞姿。從安祿山的胡旋舞,到尉遲敬德的破陣樂,再到李嗣業的陌刀舞伎,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在唐代,舞與武並非兩條平行的道路,而是互相滲透、互相成就。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在唐代的武將群像中,尉遲敬德以勇猛剛烈、功勳卓著而聞名。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開國功臣之一,亦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重要人物。史書卻告訴我們,這位身經百戰的猛將,同時也是一位擅舞之人,尤精於舞《秦王破陣樂》。這一武舞,不僅是藝術表演,更是一種政治與軍事意義兼具的象徵。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唐代的舞蹈,不僅存在於個別武將的表演,而是滲透進了國家制度之中。無論在宮廷還是在軍中,舞蹈都被組織化、程式化,成為一種展現秩序、權力與忠誠的工具。這裡的「舞」,不是隨性之舉,而是一種軍國大事的外化儀式。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唐代的宮廷舞臺上,有一位身影格外矛盾而引人注目。他不是梨園弟子,也不是天姿國色的宮女,而是一位日後叛亂的將領——安祿山。這位將領既以驍勇聞名,又以善舞取悅帝王,其形象在歷史中帶著濃厚的矛盾與諷刺色彩。
Thumbnail
我們提起唐代武將,腦海裡浮現的多半是金戈鐵馬、所向披靡的英勇身影。然而,正史與筆記小說中,還留下另一種耐人尋味的畫面:沙場猛將,竟也能歌舞翩然。比如,安祿山在大明宮中旋舞如風,以肥碩之軀博得帝王一笑;尉遲敬德披甲持戟,在《秦王破陣樂》中以舞宣忠;李嗣業更在邊塞戰陣前,以《西涼伎》振奮軍心。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