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機械與人 machine and people—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2018/11/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專家導覽側記
2018/11/22上午10點,導覽者張暉明來到會場,對著觀眾,他的第一句話是叫大家看展覽。身為創作者,他說他想用看展的心得分享的方式跟大家互動,所以他留了10分鐘,讓大家先好好用自己的角度認識這個展覽。開始導覽的節奏流暢,導覽者的獨特觀點常讓大家陷入思考,也讓參加導覽的群眾與導覽者互動熱絡。
導覽者張暉明
開始導覽前,觀者也要先對展覽有自己的認識。
導覽者說,這個展覽是關於機器歷史的脈絡。他提到,機械的出現原先是作為人類身體的延伸,而能取代勞力。但隨著AI的發展,大量的資料被學習以及應用,機器開始進化、學習、無法掌握,漸漸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在這期間,機器的非自然,與自然的生命的界線逐漸開始模糊。
我想,這或許也是這個藝術節出現的必然性吧。
人類和非人類的界線逐漸模糊,當機器被視為有所謂「創造力」,那麼機器和人的界線到底在哪?圖為ZKM Robotlab繪畫中的機械手臂

你今天的味道是?/What is your scent today?

聞取氣味/情緒的人們
「這個是用電腦資料去『撈取』人的情緒。」
暉明解釋,作者把所有在推特(twitter)名叫Jane的人視為一個集合體,找出這個集和體的日記每天記錄,試圖從日記中的情緒化的字眼分辨出Jane今天的心情分佈。然後最有趣的事情來了,展者把這些情緒轉換成一個味道。溫暖的,快樂的,或是悲傷的香味。

upload not complete

來到「upload not complete」的展區,體驗者要戴著頭盔在上下都圍繞電風扇的環形場域來觀看。暉明說現在當紅的AR與VR,是操弄所謂「身體感」的改變,就好像人從走路到騎腳踏車、開車,都是種身體對於距離認知的改變,而AR與VR則是連動都不需要就可以去另一個地方,就好像把身體刪除,只剩意識停留在那個空間似的。
除了虛擬實境,場域還多了環繞的電風扇
「但我覺得這個展覽很貪心」暉明說。他指的是電風扇,他的認知是在戴著頭盔的時候觀者會忽視所謂身體的存在,但是電風扇的存在又會讓觀者感受到自己的身體,他利用風去製造觸覺,把觀者拉回來現實。
「他想要跟觀者辯證的,是你現在到底在哪裡?」
觀者看著AI編劇的電影

AI電影「Sunspring」

整趟導覽最有趣的辯論出現在電影「Sunspring」的導覽中,這是一部由AI寫的劇本。遞歸神經網路歸納大數據中關於科幻的元素,重新塑造一個劇本,然後翻拍成電影,裡面的人物前後語句或是對話有點破碎,但其中又好像能找出些微妙的關係。
「我的問題是,直接拿過去裡面的東西重組,這樣算是創造嗎?」一位小姐問著。
勇於提出論述的參與者
這個問題挺大的,它挑戰的是「創作是什麼?」而暉明則認為這算是學習的第一個層次,從過去中學習,運用過去的經驗重組。
「創造難道不是一種運算嗎?」這句在我腦海中運轉了挺久,揮之不散。
________
最後想用暉明的觀點幫這場側記做個結尾: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而我聽到後問了自己,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
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我想。
導覽完後再看著展覽會不自覺感受到,人與機器的界線逐漸模糊不清。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活動時間:2018.11.22-12.01 10:00-18:00(免費入場)
活動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劉頤
劉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