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簡單的道路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多年來,在許多不同的場合演講或座談,不時就有朋友提出相同的問題:「你在這麼多年的社會參與中有沒有碰到挫折?你怎麼處理挫折?」
  很奇怪的,不管是什麼對象,荒野志工訓練、公務員晉階訓練,一般民眾、學校老師或家長,都會問到這個問題。看來「挫折」或許是現代人生活中相當大的困擾,以及必須常常面對的。
  我想,挫折大約來自於三個方面,一個是體力一個是能力,另外一個是精神壓力。
  所謂體力是「想做,該做的事太多」沒有時間,也沒有經常熬夜的體力,因此就形成挫折感,這種挫折來自於:「有能力做好,但是卻沒做好」的自責。
  另一個挫折的原因來自於能力不夠,現在大部份的工作或任務往往非常複雜,牽涉的層面很多,我們若是沒辦法處理得圓滿時,當然有挫折感。
  另外精神方面的挫折,往往以無力感或灰心來呈現。無力感往往源於想達到的目標太過於龐大,或者問題癥結是體制,是現代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因此個人再怎麼努力,似乎看不到具體成效所產生的無力感。
  至於灰心,是最常見的,只要在做事的過程中,碰到別人冷漠的對待,伙伴的誤解,甚至其他單位或團體的批評或中傷,都會使我們灰心。愛爾蘭有句俗語:「一個人不會被累死,只會被煩死。」因為體力的透支或能力的不足,都有機會瀰補,只有來自於精神上的壓力,會真正折損一個人。
  我想,從事社會運動或在公益團體當志工的朋友,常常會有「理直氣壯」的態度,往往因為「我又出力又出錢來做好事」,所以對於別人的誤解,甚至批評或中傷會特別敏感。我自己在公益團體當志工已有二十多年,早些年常常情緒會因為別人的冷嘲熱諷,或者有意無意的曲解或中傷而氣憤而難過。
  這二十多年來,我手邊常常放著一本書,當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候就重新閱讀,來提醒自己鼓舞自己。這本書是立緒出版社的「一條簡單的道路」,介紹德瑞莎修女的質樸之道,書中有一段聖方濟的祈禱詞是我抄錄成座佑銘的:
  「讓我可以去撫慰而不尋求撫慰;
去了解而不尋求被了解;
去愛而不尋求被愛;
因為唯有忘記自我才能發現自我。」
  另外書中也列了一段不知誰寫的文字: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
如果你耗盡心力的努力可能會白忙一場,
不管怎樣,總是要努力;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即便你會被恥笑,
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這兩段話,是我克服灰心沮喪的武功秘笈練功心法,野人獻曝與朋友們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