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污染教會的常見論點:交換論(5)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用交換論面對神讓人走向邪惡

或許有人會抗議,反正我都有做好事,也都盡力服事了,而且我的確相信主耶穌的拯救,難道因此我希望上帝上我變成有錢人難道就不可以?

這樣說好了,你當然可以希望如此,這沒什麼問題,但考驗在後頭,就是你會不會因為沒有達成而產生不滿?畢竟,這世界上從不缺苦難不幸的人,我們自己也沒好到那去。

讓我具體的舉例好了,其實這幾年有不少名人基督徒出事,不管是宋逸民,還是七寶媽網紅之類的,當然還有基隆市長之流,他們都做出讓明顯可以稱為邪惡的行為來,為何會這樣?不都是「成功」的基督徒嗎?不是看來家庭和樂嗎?結果不是自己家庭崩壞,就是滿滿的歧視(重點是還表現出來不覺得有問題),禍國殃民更不用談了。

對了,我先說,大家可以去查一下這些人士屬於哪種教派的教會,謝謝。

(我不是說某些教派一定有問題,某些教派不會有問題,畢竟都是人,完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有些教派的基督徒就比較能夠在出事後馬上認罪悔改並做出實際行動,態度可是天差地遠。)

重點在於,他們講的就是成功神學,因為成功神學看的是「收益」,會自動排除跟不上的人,又或者說,是一直在跟不上的人身上堆重擔,因為他們「信心不足」、「奉獻不夠」,拼命製造罪惡感,反過來就是得到好處的人會非常愛炫耀自己「有靈恩」,可以指責他人「小信」,所以才會在平常的言詞當中講一堆奇怪的見證。

話說在前頭,得到拯救、得到醫治、脫離困苦都是好的見證沒錯,但你對見證的「解讀」可是非常容易出問題,尤其當你用交換論來解釋上帝的恩典時,因為當你這樣理解上帝的救恩,其實你根本不是基督徒,你只是在拜一個跟耶和華同名同姓的異教偶像而已。

多得是一堆人說「因為我信靠主,所以得到拯救」,是的,乍看之下這句話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我就提醒一件事情,如果我今天把主改成佛、媽祖、阿拉還是某顆石頭,是否我們也可以在其他刊物裡面看到相同見證?不但有,多得很勒!實際上各宗教刊物理的雞湯文,常可以在不同宗教裡面看到一模一樣的故事,顯然有人把名詞代換一下就照抄了,都沒想過會有像我這種不管什麼宗教的東西都會拿來作文本分析的人喔!

奉勸基督徒閒著沒事如果在車站或醫院看到這類所謂善書不妨翻翻看,把裡面的神明改成耶穌如果看來好像也成立,你就知道你信錯了,因為你的神學造就出了問題,因此對上帝的認識出錯了,因為上帝不是「另一個神」,而是「唯一的神」,整個神學內容都是不一樣的。

宗教信仰的核心不是哪裡一樣,因為一樣的地方全是社會性的一般論,而所謂寬容政策就只是政治性的話術(免得真打起來),對真理的認識在於辨別「哪裡不一樣」(辨別諸靈的能力)。

這種因為「信這種行為稱義」的,就是標準的交換論思維,我不會責怪剛信主的人用這種心態入門,因為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沒錯,在多神論文化裡長大更是如此,但如果是信主多年還這樣想,那麼不是你自己怠惰於追求主的道,就是教會牧者根本沒做好信仰造就。

因為當你想的是「我執行A行為(包含「信主」這個「行為」),所以得到B結果,那就是交換論,你把因果框在一個交換的框架裡面。

但這不是上帝的道,因為你根本不明白上帝的恩典。

當你用交換的態度來看待上帝,你的眼光自然會去尋找的見證會變成「光鮮亮麗」的「成果」,因為你把上帝賞賜的「豐盛」解釋成外在的物質,你在拜瑪門。

別忘記耶穌說付出不同但結果相同的比喻,就是果園的工人的故事,請記住不管他們付出多首,拿到的報償都是一模一樣的。

對了,如果你因此想說那我已經做很多了,可以偷懶,那我勸你再看一下忠心僕人的比喻,如果你拿五百當然賺五百就好,但如果你拿一萬最好去賺一萬,這裡說得到不是你奉獻多少,而是你心態上到底對不對,而且老實說能力卻強責任越大這也不是只有蜘蛛人他那個每次第一集就死掉的叔叔在說而已,不然耶穌也不會說有錢人要進天國比駱駝過針眼還難了。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的見證是寫「認識耶穌基督之後,我知道我已經得到拯救,因為祂先愛我們」,是的,這才是正確的認知。好的見證不是說信主之後病就得到醫治(雖然這很值得恭喜),好的見證是認識主之後知道自己早已經得到救贖,世間的勞苦不再是重擔,並且理解「就連以前的與未來的」煩惱也只是多餘的。

那種追求爽歪歪日子的,完全不是基督信仰,而是邪道。

因信稱義的前提是「信對」

這我說過很多次,我要再一次強調,因信稱義沒錯,但嘴巴講的根本不算,哪怕你受洗受浸,如果有人以為這種「儀式行為」執行過就能得救,這就是交換論的概念,而且你在拜洗禮這種「偶像」,你是形式主義者,根本就是偶像崇拜。

從頭到尾,關鍵都是「信對」才能稱義。

不然為何要查考聖經?為何要晝夜思想?為何要能辨別諸靈?為何聖靈的果子第一是智慧第二是知識?

因為你以為的信可能根本是錯的,除非你不斷修正。

讓我來舉個例子,上帝就像陰天裡的太陽,我們只知道大概在某個方向,卻不能完全確認,而信仰的道路就是走向上帝的道路,但我們有「原罪」(原罪的本意叫做「走鐘」),簡單說,我們的不完美讓我們無法完全正確的指向上帝,所以才需要不斷尋找追求,不斷「認罪悔改」。

但因為人都是不完美的,大家都在修正的道路上,所以上帝要我們謙卑,也要我們不要論斷人。

可是不要搞錯,不要論斷不是是非不分,今天如果有人宣稱太陽(上帝)在腳底下那個方向,你能不能判斷對錯?可以吧?但在神學上卻很多人無法判斷,甚至說信什麼都可以,變成在害人。

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因為我們無法百分之百選擇完美正確的道路,因此我們要謙卑學習,跟大家一起努力,但我們也同時要想辦法分辨錯誤的教導,這叫分辨諸靈的能力。

可不要在看見錯誤教導時說不要論斷,但有人活出基督的樣式時卻質疑人家信心不夠,只因為他不是貧戶或者病沒有得醫治。

至少一個傳講交換論,賺得滿缽滿盆的牧者(不對,這些人會自稱使徒、先知、領袖,牧師的頭銜他們看不上,正如他的下線要叫門徒,是藍鑽級的業務員,遠高過信徒或會眾),再怎麼看,陳樹菊都比他更有立場得救,就算人家一輩子都在表面上拜錯神,但別忘記,耶穌的拯救早就給了從遠古到未來的所有人了。

我就問,如果只要受洗就一定得救,只要不信就註定完蛋,那最後審判是要幹麻的?多餘的嗎?

就說成為基督徒沒那麼簡單,你以為隨便唱唱跳跳吃吃喝喝搞到頭昏腦脹就能宣稱聖靈充滿然後拐人家受洗,接著就爽爽過一輩子喔?聖經哪裡有這樣寫?

raw-image


184會員
781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