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僕人的比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聖經中有個比喻很有名,就是三個僕人的比喻,故事是說,主人在遠行之前,依照僕人的才幹,分別給了5000、2000跟1000個金幣,要他們「管理」這些「主人的產業」。
之後領5000跟領2000的都把這些錢拿去投資,賺了一倍。而拿1000的卻把錢埋在土裡怕弄丟。
主人回來的時候,稱讚前兩位幹得好,
主人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分享你主人的喜樂吧!』~太25:21與23(兩節一模一樣)~
至於第三位,人是這樣說的:
他的主人說:『你這又壞又懶的僕人!既然你知道我在沒有栽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撒種的地方也要收聚,你就該把我的錢存入銀行,等我回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一起收回。~太25:26-27~
這下場有點慘是吧!
很多人在講到這段時,大多把重點擺在我們要努力,上帝會保守我們賺大錢,否則,你將一貧如洗,因為你又壞又懶。
這乍看之下有點清教徒意謂,但其實不是,這是近代成功神學的觀點。
而且是有毒觀點。
其實這裡面有好幾個可以檢視的角度。
首先是「才幹」,也就是說,主人(上帝)給每個僕人一開始的資源是不一樣多的。
但要好好注意這個關鍵,這也是成功神學害人的地方,也是很多人誤會的地方,就是「這些全是上帝的」。
是的,要搞清楚,故事裡這些「資源」全是上帝的產業,沒有任何一樣是屬於僕人的,不管有多少金幣,都不是僕人的,僕人只是「管理人」
換句話說,如果你把屬於上帝的拿去給自己享用,那就是「盜取上帝的所有物」,最好你這樣還能得照上帝讚許。
換句話說,這段講的完全不是什麼錢財,尤其與前文的十童女比喻或下文的最後審判擺在一起看,就該理解這裡講的才不是錢財這種無聊東西。
其實25章整章都在講天國,也就是「你該做什麼才能進天國」。
這裡有個關鍵,我們雖然「因信稱義」,但並不是說你信了就保證能進天國,你還得做對某些事情。
那這會不會跟因行為稱義混在一起?
所以我要先區分所謂「行為」指的是什麼?
十童女告訴我們要警醒,因為雖然這些童女「都認得新郎」,但他們沒有「油」,換句話說,就算他們認得新郎,甚至新郎來時可能也會被叫醒一起迎接,但確沒有由可以點燈。
故事裡的關鍵物資是油,也就是說,你要準備好夠用的油(夠用就好不用多),甚至說你要聰明的使用你的燈,比方說先讓別人點,你可以把油存下來……這裡面有各種可能性,因此解釋為錢財同樣是很明顯的錯誤,因為關鍵就是「警醒」,跟三個僕人的比喻一樣,也就是「善用你手上有的」。
至於如何善用,在第三段落:
然後,王要對在他右邊的人說:『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你們來吧!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太25:34-36~
是的,因為新郎會在不經意的時間來到,所以你必須警醒,而且善用資源去愛別人,因為那正是基督,彰顯在最微小的那人身上,讓你把財寶積存在天上,直到你可以「進去」,分享主人的喜樂。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你賺5000還是2000,得到的報賞都是一樣的(但增加的任務不一樣,能力越多,責任越大)。
甚至,只要生利息都算有利用你的恩賜,就千萬不要埋土裡。
簡單說,把這段隨便當成賺錢,其實是非常噁心的事情,因為那完全不是耶穌的意思。
要知道故事裡說了這位主人是「沒有栽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撒種的地方也要收聚」的,簡單說,投資還不允許失敗勒……這意思是什麼?當然不是講讓你賺錢的事情,而是你有沒有用心服事,因為不管最後的「表現」是什麼樣貌,上帝看的都是人心,而這部份,只要你好好去「做」,不論結果,在上帝眼中都正面的。
換句話說,從頭到尾說的都是人心,也就是你到底有沒有要活出基督的樣貌,好讓上帝能夠「認出你是屬於祂的綿羊」。
我常說,聖靈給你的每樣恩賜,都是上帝交待的工作,千萬不要把這些當成什麼享受,而是皮要繃緊一點,因為那是上帝的產業,不是你的,更別說要讓你享受用的,整本聖經裡所有聖靈的恩賜,都是為了造就別人,不是你自己……好吧,方言是,因此最不重要,甚至是你不該求的,因為聖經要你追求更好的,而且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只能說,讀經真的要看前後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7會員
950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聽到一些政治人使用這個詞彙,呈現一種頗有喜感的畫面,是說,你真的知道普世價值是什麼嗎? 很多人會認為,普世價值是超越文化、國界、種族、宗教……等等面向的一種最高原則,是人類應該共有的一種價值觀。 但這定義其實是錯的,而且大錯特錯。 實際上,普世價值的概念完全是基督教式的,而且就是基督教的宗教觀念
講到理性與感性,大家可能會想到的是珍奧斯丁的作品……說起來這些經典說也該來寫寫讀書心得才是,但這有空再說,今天想談的是一些常見的誤解。 其實最常見的誤解,就是常有人以為理性與感性是互斥的兩種東西,這其實很大的誤解,因為根本不是這回事,卻有很多人講得很像一回事。 理性與感性都是人類認知判斷的架構,兩者
常有人說台灣的學生不發問,這被視為一種教育缺失。但場景換到教會,卻變成「不要疑惑,總要信」(約20:27)。耶穌這句話,讓多馬被稱為懷疑者,但別忘記就連耶穌也懷疑上帝過。 多馬不信的對象其實是那些師兄弟,畢竟才剛出一位猶大。所以多馬說出他的懷疑,一如過往。多馬常把懷疑說出口,是個追求真相的人,不會裝
擔子相關的符號在聖經裡多次出現 ,雖然可能使用不同詞彙,例如「重擔」,或者提到「背負」,但基本上指的都是人扛了某些重物的形象,而且大多指的是無形的壓力與責任(加6:5)。 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勞動形象,古今中外皆然,聖經裡有時候也會使用牛負的軛來指涉類似概念,總之都代表著一種「外加」的東西,是辛苦勞動的
上帝何時會說話,我們其實無法預料。 前幾周參加聚會的時候,敬拜讚美一如以往的喧嘩吵鬧 ,這種聲量加上電子樂器,對聽力不但有傷害,其實老年人聽力衰退之後,聽到的聲音容易混雜在一起,這種流行音樂的模式結果會是根本聽不清楚。 這都是簡單醫學常識而已。 我總覺得,教會這樣聚會,到底是在配合誰?對,只是配合某
主禱文的第一句話是:「阮佇天裡的父」 ,這段話前一陣在我跟太太靈修的時候被提出來,太太問我,明明是我們在禱告,為何不是說「咱佇天裡的父」,而是「阮佇天裡的父」。 雖然華語主禱文很單純,就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英文用的也是「Our Father in Heaven」,這些全都不構成問題,但台語沒那麼簡
最近聽到一些政治人使用這個詞彙,呈現一種頗有喜感的畫面,是說,你真的知道普世價值是什麼嗎? 很多人會認為,普世價值是超越文化、國界、種族、宗教……等等面向的一種最高原則,是人類應該共有的一種價值觀。 但這定義其實是錯的,而且大錯特錯。 實際上,普世價值的概念完全是基督教式的,而且就是基督教的宗教觀念
講到理性與感性,大家可能會想到的是珍奧斯丁的作品……說起來這些經典說也該來寫寫讀書心得才是,但這有空再說,今天想談的是一些常見的誤解。 其實最常見的誤解,就是常有人以為理性與感性是互斥的兩種東西,這其實很大的誤解,因為根本不是這回事,卻有很多人講得很像一回事。 理性與感性都是人類認知判斷的架構,兩者
常有人說台灣的學生不發問,這被視為一種教育缺失。但場景換到教會,卻變成「不要疑惑,總要信」(約20:27)。耶穌這句話,讓多馬被稱為懷疑者,但別忘記就連耶穌也懷疑上帝過。 多馬不信的對象其實是那些師兄弟,畢竟才剛出一位猶大。所以多馬說出他的懷疑,一如過往。多馬常把懷疑說出口,是個追求真相的人,不會裝
擔子相關的符號在聖經裡多次出現 ,雖然可能使用不同詞彙,例如「重擔」,或者提到「背負」,但基本上指的都是人扛了某些重物的形象,而且大多指的是無形的壓力與責任(加6:5)。 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勞動形象,古今中外皆然,聖經裡有時候也會使用牛負的軛來指涉類似概念,總之都代表著一種「外加」的東西,是辛苦勞動的
上帝何時會說話,我們其實無法預料。 前幾周參加聚會的時候,敬拜讚美一如以往的喧嘩吵鬧 ,這種聲量加上電子樂器,對聽力不但有傷害,其實老年人聽力衰退之後,聽到的聲音容易混雜在一起,這種流行音樂的模式結果會是根本聽不清楚。 這都是簡單醫學常識而已。 我總覺得,教會這樣聚會,到底是在配合誰?對,只是配合某
主禱文的第一句話是:「阮佇天裡的父」 ,這段話前一陣在我跟太太靈修的時候被提出來,太太問我,明明是我們在禱告,為何不是說「咱佇天裡的父」,而是「阮佇天裡的父」。 雖然華語主禱文很單純,就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英文用的也是「Our Father in Heaven」,這些全都不構成問題,但台語沒那麼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用財富和才能創造財富】—絕對讓你有所感悟的小故事。 勤勞和懶惰往往使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在《聖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嚴厲的主人要到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到跟前,按著個人的能力給他們銀子。 一個給了五千「塔拉」(古猶太銀幣單位),一個給了兩千,一個給了一千,主人便出國了。 那個領五
Thumbnail
約翰是其中一個主戰派 某天疲憊不堪時 他扔著硬幣 心道:我跟上天賭 賭我總是會做出善良的選擇。 (後來,人類因為善良而愈趨繁榮。)
Thumbnail
聖經經文:歷代志上29章14-17節「「我算甚麼,我的百姓算甚麼,竟然能夠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的手得來的獻給你。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的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子,沒有盼望。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啊,我們預備這許多材料,要為你的聖名建造殿宇,都是從你的手而來,都
Thumbnail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的馬太福音寓言 一名地主要遠行,呼叫三名僕人來 並分別給三位僕人5000元、2000元、1000元 領5000元的僕人,去做了投資,再賺了5000元 領2000元的僕人,也同樣做了投資,賺了2000元 領1000元的僕人,挖了洞把銀幣埋起來 主人回來後,驗收成果,獎勵
Thumbnail
金牧師在第三章開頭就說:「教會的復興始於發現上帝國度的價值。」引述《馬太福音》十三章44-46節「重價的珠子」來比喻上帝國度的價值。因為天國是隱藏的,少有人知道天國的價值,一旦知悉天國寶貴的價值,都會不計代價投入。
Thumbnail
如果我們擅長理財,公司就會很放心把財務交給我們,公司財務經我們的手之後,一筆一筆都能詳詳實實、穩穩妥妥。如果老天爺知道我們很善良無私,祂就會把世間財託給我們看管,因為祂知道那些鉅款終究會透過我們的手一項一項布施給祂那正在受苦的子民。 公司明明知道我們品性不佳,嗜賭如命,還會放心將財務交給我們嗎
Thumbnail
台北商周、城邦文化在2001年出版的小說:《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是由詹姆士.杭特(James C. Hunter)原著,張沛文翻譯的小說。向讀者展示:什麼才是真正的領導,一個領導者如何在領導中展現「僕人心態」
Thumbnail
我們這一生大半沉溺在世俗生活中,所奔忙的都無非和世間的享樂相關。如何賺到更多的金錢?如何使生活所需的財富取得更多?如何使自己及家人更有安全感?佔據了我們所有的心思。我們討厭被各階層的權柄掌管,也不想被神管教。
【用財富和才能創造財富】—絕對讓你有所感悟的小故事。 勤勞和懶惰往往使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在《聖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嚴厲的主人要到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到跟前,按著個人的能力給他們銀子。 一個給了五千「塔拉」(古猶太銀幣單位),一個給了兩千,一個給了一千,主人便出國了。 那個領五
Thumbnail
約翰是其中一個主戰派 某天疲憊不堪時 他扔著硬幣 心道:我跟上天賭 賭我總是會做出善良的選擇。 (後來,人類因為善良而愈趨繁榮。)
Thumbnail
聖經經文:歷代志上29章14-17節「「我算甚麼,我的百姓算甚麼,竟然能夠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的手得來的獻給你。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的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子,沒有盼望。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啊,我們預備這許多材料,要為你的聖名建造殿宇,都是從你的手而來,都
Thumbnail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的馬太福音寓言 一名地主要遠行,呼叫三名僕人來 並分別給三位僕人5000元、2000元、1000元 領5000元的僕人,去做了投資,再賺了5000元 領2000元的僕人,也同樣做了投資,賺了2000元 領1000元的僕人,挖了洞把銀幣埋起來 主人回來後,驗收成果,獎勵
Thumbnail
金牧師在第三章開頭就說:「教會的復興始於發現上帝國度的價值。」引述《馬太福音》十三章44-46節「重價的珠子」來比喻上帝國度的價值。因為天國是隱藏的,少有人知道天國的價值,一旦知悉天國寶貴的價值,都會不計代價投入。
Thumbnail
如果我們擅長理財,公司就會很放心把財務交給我們,公司財務經我們的手之後,一筆一筆都能詳詳實實、穩穩妥妥。如果老天爺知道我們很善良無私,祂就會把世間財託給我們看管,因為祂知道那些鉅款終究會透過我們的手一項一項布施給祂那正在受苦的子民。 公司明明知道我們品性不佳,嗜賭如命,還會放心將財務交給我們嗎
Thumbnail
台北商周、城邦文化在2001年出版的小說:《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是由詹姆士.杭特(James C. Hunter)原著,張沛文翻譯的小說。向讀者展示:什麼才是真正的領導,一個領導者如何在領導中展現「僕人心態」
Thumbnail
我們這一生大半沉溺在世俗生活中,所奔忙的都無非和世間的享樂相關。如何賺到更多的金錢?如何使生活所需的財富取得更多?如何使自己及家人更有安全感?佔據了我們所有的心思。我們討厭被各階層的權柄掌管,也不想被神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