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進化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山上的獼猴長期與人類接觸,逐漸學習知道人類手上的塑膠袋裡是食物,只要聽到塑膠袋摩擦的聲音就會伺機搶奪;這是一個貪念(遏止飢餓)驅動的行為,由感官知覺(聽覺)的學習而瞭解甚麼是搶奪的目標,不過,牠們的學習只有一知半解,有時候塑膠袋內不是食物,即使搶奪塑膠袋亦無法獲得食物。

 

一般投資人對於股市大漲的興奮感,就像獼猴聽到塑膠袋聲音的認知。

 

所謂大漲三日,散戶不請自來,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很容易就製造出那個類似於獼猴聽到塑膠袋摩擦聲音的效果,但只靠一種知覺,一知半解的結果是可能徒勞無功。

 

獼猴除了聽覺認知塑膠袋的聲音之外,要有更廣泛的認知能力,如果進化成視覺看得懂食物包裝特性,或味覺聞得出食物味道,等等越強大的認知能力,越有機會如願搶得食物;進化出更強大的認知能力,越有競爭生存優勢。

 

一般散戶對於股市的認知比較多是來自於股價波動,大漲大跌就會吸引媒體及一般投資人關注的眼神,確實股價會傳達某種企業營運狀況的訊息,只是這單一個訊息是不夠的,股市波動的表現像是那塑膠袋的聲音,有時候裡面沒有食物,卻能騙到認知能力不足的散戶。

 

以生態裡物種學習進化的角度,類比於在股市的學習,必須有更完整的認知能力才能夠在市場如願獲利,除了股價波動之外,對於股票的認知應是多元多角度的,從各不同方向切入了解股市;進化出更強大的認知能力,越有競爭生存優勢。

 

網路資訊發達,一般人可以輕易找到各種資料及報導,看似可以全面掌握投資標的訊息,但很可能找到的訊息內容相互矛盾,或其實是無關緊要的資訊,更多訊息不會帶來更清晰的認知;網路時代不缺資料與數據,但欠缺適當的整理與思考,整理與思考則有賴於背後對事物認知的邏輯脈絡;一般人都有經驗,在網路搜尋資料時,如果沒有用對關鍵字,會跳出一大堆無關緊要的,令人傷腦筋的「大數據」,但其實真正需要的只是那精確的,一兩則有用的小數據,只要輸入正確的關鍵字,就像找到一堆雜亂毛線的線頭,輕輕一拉就能解開雜亂的謎團。

 

這裡希望透過合理的邏輯與方法,整理檢視數據資料,從只知股價波動的認知,進化更完整多元的認知能力,從中拆解找出一大堆資料裡合適的關鍵數據與觀點;眾聲喧囂中,有觀點有定見,才會知道方向,才會適時知所進退。

 

文章的主要方向有三大部分:投資邏輯與方法,資訊數據整理與檢視,日常觀察思考與觀點。

 

投資邏輯與方法主要從企業基本面與市場籌碼角度,思考企業營運與股價波動變化,及對應的策略;資訊數據的整理與檢視則與投資邏輯有密切關聯,是基於投資邏輯而建立的資料;另外一部分則是日常各種財經訊息的觀察思考與觀點的文章。

 

目標是建立適當邏輯方法及資料數據,運用於投資的學習與進化。

131會員
1.4K內容數
<p>在這裡,你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吸收我的畢生精華,找到正確的理財關鍵字。</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