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場溫柔革命——專訪奇異果出版社

「奇異果文創」是一間隱身在住商混合大樓七樓的出版社。推開大門,映入眼簾的是環繞著沙發和和室椅的矮桌,仿木紋的地板和空間配置,讓人覺得溫馨而放鬆。門口設有鞋櫃,在你脫鞋的時候,感受到騷動而好奇蹭過來的,是奇異果的「看板娘」—小黑貓「阿妮」。老闆劉定綱說:「出版就是很多很繁複然後麻煩的工作,牠其實有一個緩解的效果。」

 

劉定綱擔任出版社創意總監,與詩人老婆「廖之韻」兩人攜手撐起一間公司。臺灣出版業態蕭條,產值大減,一年平均倒掉100家書店。嚴峻的產業現況,反倒醞釀出了小編制的「獨立出版社」,獨立出版聯盟也於2015年底應運而生。乍聽之下,獨立出版就是人員少、規模小的出版單位。社會學出身的老闆對此有一套較嚴謹的定義:「除了員工人數(含老闆)加起來一共五人以下之外,它是一個經營『分眾社群』的出版社,而且會採行傳統出版不採行的一些行銷跟販售方式。」

 

分眾經營,營造良好的使用者經驗

 

「分眾」一詞是相較於「大眾」而來。傳統出版社為了確保比較好的銷售狀態,通常會選擇大眾有興趣的題材,出版的主題可能很跳躍。簡單來說,就是現在紅什麼它就出什麼。同時,它也很在意排行榜。臺灣每個月有超過300本新書出版,排行榜是消費者最方便的參考指標。劉定綱語重心長地說:「這裡面他(指讀者)所閱讀的書籍,其實是沒有積累性的。他可能都只看流行的,這件事情對於閱讀人口的培養是不利的。」

 

劉定綱提到,傳統的出版擅長的是「階級複製」。它決定什麼東西值得被出版,什麼內容能夠被出版,讀者基本上沒有參與內容生產的機會。他說:「出版本來是高高在上的,它代表了一定文化權威的授予。閱讀是為了追求正確的和有用的知識,我們不被允許有自己的體驗、自己的詮釋,甚至發白日夢的空間,這樣子的使用者經驗是非常糟的。」奇異果出版社希望可以調整這種使用者經驗,除了以臉書平台增加互動,也常常到處擺攤,雖然這是耗時又費力的工作,但他們珍惜每次與讀者近距離互動的機會。

 

分眾經營必須要深入分眾社群的脈絡當中,不同的分眾有可能相互堆疊。奇異果出版社成立三年來,漸漸走出三條經營路線,分別是「次文化」、「人文社科普及與再利用」以及「本土創作與脈絡整理」

 

崩世代青年的革命力量

 

出版社創立不到半年就遇到了318佔領立法院的運動(2014/03),他們是全臺灣最快(退場後一週)出版相關議題的出版社,劉定綱回憶道:「一方面是因為很多自己認識的人在裡面,所以離田野非常的近。然後也知道裡面更細緻的一些運作。那就覺得晚出了,一定會被種種圍繞著明星、圍繞著歷史成就、圍繞著大人物的論述所淹沒。」社會運動要靠很多人,放棄日常規律的生活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成果。這些不知名的人,才是運動的行動主體,但在事件落幕之後,往往沒辦法留下什麼。這是奇異果一開始就將目光放在「無名者」身上的原因。

 

奇異果觀察到臺灣似乎逐漸誕生一群特別的閱聽讀者群,他們可能還沒有那麼多金錢來大量購買書籍,他們不被傳統的出版所重視,也就是「崩世代」。崩世代的問題核心,在於公部門和政策財團化後的一連串問題,導致青年貧窮和少子化,青年想要翻身,除了在體制內外作抗爭,也想要獲得文化上更深層的力量。回到傳統出版的問題,劉定綱表示:「出版你要真正獲得利潤,最快的方法就是貼近有錢人的品味。那樣的出版市場當然對於年輕人、對於崩世代是不友善的。而我們想要做的一個出發點,就是對崩世代友善的一個出版業。」

 

十二道人情味 奇異果文創

2016國際書展的奇異果文創出版書籍。

 

「奇異果」這個名稱與出版社經營本土的理念,可能沒有非常直觀的聯想。其實奇異果的核心,緊扣兩句slogan而來:「奇思異想之果,溫柔革命閱讀。」劉定綱表示,不論是創作,還是新的社會觀察角度,都是奇思異想:「我們覺得,出版就是可以用比較低的成本,提供給大家精緻的奇思異想。出版的社會效果其實就是溫柔革命。它是一個深入你的感受,深入到你的思考,然後丟下一些種子的這種革命形式。」革命不見得是暴力的,或是直接面對體制的,「閱讀」反而可以帶來深層的革命力量。

 

人文社科普及化的努力

 

「為什麼別人可以,我們不行?」看到日本在動漫市場的成功,韓國在影視及流行音樂的成果,同屬東亞的臺灣似乎常常有這樣的提問。奇異果認為,把學院裡面相對來講比較弱勢的學科,或者弱勢的社會科學領域,作為普及化的對象,對於臺灣要發展內容產業,是很重要的取向。

 

像是出版《動漫社會學》系列,就是觀察到臺灣的動漫愛好者族群其實很大,但是相關研究卻很少,劉定綱說:「臺灣如果要發展動漫產業,至少要理解我們的這一個群體。他們為什麼這樣想?為什麼這樣做?然後,變成產業可以怎麼進行?這之前我們都要先做研究跟調查。」抱持「為什麼我們不行?」而採取一味模仿的模式,其實是很容易失敗的,這就是奇異果之所以強調分眾經營必須「深入脈絡」的原因。

 

動漫社群基於愛好而群聚,裡面充滿了異質與流動。《動漫社會學》廣邀有學科背景的作者,深入淺出的介紹與分析動漫文化。希望讓讀者更瞭解動漫作品和御宅文化內涵,同時觀照內心深處的夢想、需求和心之所欲。書籍更像是一個媒介,吸引大家過來對話、討論和互動。社會學致力於建構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奇異果將社會學視野與次文化做連結,讓相關產業發展有所本,也讓更多人有機會深入的認識次文化內涵。

 

本土創作與脈絡整理

 

「奇異果在一開始經營的時候就有一個小小的心願跟發想,就是我們希望我們在三年內,都不要做任何翻譯類的作品。」劉定綱接著說:「其實書市的主流,尤其是暢銷書,你會發現,百分之七十都是翻譯類作品。臺灣人自己寫的其實很少,在文學裡面這個現象又更明顯。所以我們就想說,如果要經營這個,做一、兩本賠錢了,你就不做了。那這就永遠做不起來,一定要有人長期的一直做,就是怎樣都要做這一塊,做到人家發現『ㄟˊ這一塊其實是有市場性的』。」

 

想要培養本土創作,奇異果選擇以「類型小說(註)」為起點。劉定綱說明道:「它會用各種方式讓一些議題被人意識到,同時也問題化。我們發現,透過類型小說的題材,你要把社會議題帶進去,其實是比較容易的。」《臺北城裡妖魔跋扈》是奇異果出版的奇幻作品,它設定了一個日本沒有加入二戰,臺灣還在日本統治下的時空。為了加強統治的力量,日本開啟了一個妖怪可以在裡面誕生的結界,故事環繞著捉拿「殺人鬼K」展開。鋪陳精彩故事的同時,作品悄悄帶入「殖民統治」和「文化殖民」相關的社會議題,發人深省。

 

出版寒冬,是危機也是轉機

 

奇異果創立的時間,正是出版產業最低靡的時節。他們強烈意識到,傳統經營出版的模式不再有效。除了前述「分眾經營」以及「重視使用者經驗」的革新,他們認為獨立出版有更多的容錯空間、更靈活、願意嘗試各種主題,也比較能夠進行各種合作。同時也會用非傳統的方式去經營販售,像是參加同人販售會、各種擺攤、華文朗讀節、書香市集……等。嘗試創新經營的另一個具體作法,是將奇異果打造成複合型的出版社,空間規劃了一間教室,可供講座、身心靈活動、瑜珈、舞蹈課程……等各類型活動使用。

 

十二道人情味 奇異果文創

 

「臺灣妖怪」常是奇異果出版作品的主題,最近出版的《唯妖論》,經過兩年的企劃執行,內容收錄了49個臺灣妖怪神異,並且找來繪師,替每則故事角色設計插畫。書中安排了很多現代人遇到妖怪的故事,這其中寄予了很深的社會意涵。劉定綱說:「讓這些妖怪好像不只在文獻中記載,現代人還是有機會遇到它們,還是有機會把它重新喚醒。並不是說喚醒妖怪本身,而是喚醒妖怪曾代表的歷史元素、社會元素跟邊緣元素。」

 

劉定綱進一步把妖怪主題跟社會結構作連結,他提到民主化之後,人們需要一個主題來作自我表達,而且是除了神明之外與神異世界有關的主題。這之中,神明是秩序的維持者,可是並不是所有人在現有的制度下,都覺得過得很好。人們需要一些東西來翻轉、擾動、表達一些難以言說的事情,這時候妖怪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臺灣妖怪很多故事都是含冤,含冤之後作祟,鬧大之後驚動中央。意思是說,臺灣地方的神明壓不住了,中國必須派『中央』的神明過來。這時候你就跟中央表達自己的聲音,最後是獲得平反或是獲得祭祀,你就會看到類似這種主題,底層抗議的這種主題。」

 

相較於已有長時間研究跟經營的日本的妖怪,臺灣妖怪還在辯證、田野蒐集、史料挖掘,甚至尚在不斷創造的階段。它有邊緣發聲的積極意義,也有形塑集體記憶的社會意涵。像是台中「衛爾康西餐廳大火」之後,相傳有修道中人看到,台中上方有一艘幽靈船,它不斷盤旋在空中,要載滿一定數量的靈魂才會駛離。據說當時有一段時間,人群都不敢在附近逗留,事件還間接促進了臺灣公共安全的相關法規修訂。事發多年,大家還是記得當年有一場大火。幽靈船傳說,就有加強記憶以及幫助集體去面對過往的效果。

 

面對出版寒冬,奇異果發揮獨立出版容錯的精神,嘗試多樣化的主題,努力經營分眾,同時深耕臺灣。如果你在任何場合遇到他們,千萬不要害羞,他們很願意與你有更多的互動。也許,嘗試投入這場「溫柔革命」,你、我都可能成為臺灣出版業改變的樞紐。

 

註:類型小說是指特定型態的小說,根據素材、主題、風格……等一整套特色,將小說分成不同類型,像是推理、言情、武俠、奇幻、科幻……等。

 


圖片來源:奇異果文創

撰文:許書容

編輯:黃群皓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以筆為勺 · 細火慢熬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致力烹飪出散發人情味的文章以及挖掘社會議題脈絡之報導。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邀請大家一同上桌,關懷土地與人們、友善生活,慢慢地品味我們以筆為勺、細火慢熬的濃郁故事。請盡情享用:http://thedelicious12.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