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柴、食水,庄跤人的古早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9月份數個颱風,挾帶著豪大雨,使得臺南沿海一帶成為水鄉澤國。毫無意外的,我的家鄉也是泡在水中,只是我家地勢較高,免受淹水之苦,不過要出門還真是要涉水勇渡。猶記得學生時代,每天必須搭著校車北行上學,行經西港大橋,曾文溪畔兩岸總帶點綠意和生機,只是遇上颱風天的狂風暴雨,「滾滾黃沙」由山上奔流而來,溪水暴漲,淹沒了田地,也造成下游水患。大雨必淹,似乎已成為當地居民習以為常,卻不得不接受的夢魘。

 

說起台江內海的浮覆地,該地地勢低,排水系統不佳,往昔夏季大雨來時必淹水,而冬季因灌溉水源與食用水十分有限,旱災頻起,民眾生活不易。先前曾經訪問過成長於將軍、七股、西港、安定、安南區、南區等地一帶的耆老,他們與我分享早期的飲水記憶、日常生活的辛苦,以及孩提往事。

 

raw-image

大雨一來,台江內海浮覆區遂成水鄉澤國。攝於1960-1970年代。

 

囡仔時代的曾文溪畔

 

有位世居西港大塭寮的80多歲長者告訴我,在他阿公那年代,古早時候是蓋竹籠仔厝(註1),住在河田內,只是後來房子坍方,才搬到曾文溪旁的聚落。以前庄頭的範圍是到現今安南區十二佃那附近,日本時代堤防竣工後,曾文溪才逐漸固定下來,不再頻繁改道。竣工後溪水也不深,想穿越河道,捲起褲管潦溪橫渡即可,現今在「溪南」(註2)一帶,仍有少數幾戶的居民是隸屬於西港區轄下。

 

早期經濟狀況很差,沒有什麼米飯可以吃,小孩子協助農忙之餘,也會呼朋引伴去曾文溪埔邊撿番薯,許多田野樂趣就在生活之中。下大雨時,也會到外頭抓蟋蟀,抓回來後,摘取尾巴、清理腸子,再塞入番薯或是蒜頭調味入口。過去在曾文溪畔,炸蟋蟀是很常見的零食小吃,油炸後味道真是一絕。同樣也是住在西港,有位阿嬤也跟我述說著灌「杜伯仔(註3)」的樂趣,而她幼時也會跟著人家去溪埔撿番薯,她說:「溪埔的番薯很好吃。」除了撿番薯果腹,附近也有人家在溪畔撿稻子、撿柴,尤其是在淹大水時,附近居民都會去撿柴,儲備柴火以應付炊煮所用。

 

「煮飯按怎煮?」

 

現代人煮飯,走到廚房,拿起鍋子放在瓦斯爐或電磁爐上,操作開關,烹調料理,不久飯桌上就擺上一盤一盤的佳餚。不過以前的人究竟是怎麼煮飯呢?住在二層行溪、鹽水溪、曾文溪一帶的居民,除了能撿拾洪水帶來的流水柴之外,大多數的窮苦家庭會將稻草、甘蔗葉、甘蔗頭、蔴仔骨、林投葉甚至是甘蔗皮等捆成束堆疊,作為燃料。住在海墘附近的居民,也會撿拾苦藍盤仔、麻黃或是黃槿來燃燒,不過撿拾林投葉要小心,因為它有刺,一不注意常常被刺到整隻腳都是傷口。一位長者向我描述了過往家家戶戶煮飯時的場景。煮飯的時候,會抬頭瞧瞧誰家有煙囪有煙,有煙飄出就表示已經起火燃柴,於是將土紙捲成輪狀,去那戶人家引火,紙輪要捲的扎實,才不會熄滅。如果是過年過節要炊粿,就必須使用比較大的樹枝,小隻的樹枝會拿來煮飯,有的人家會拿竹子砍下來的竹頭,掘起來曬乾做炊粿、綁粽所用。因為無法預料到每天所撿到的燃料會有多少,為了節慶所需,必須未雨綢繆,曬乾貯存,避免淋雨。如果下雨怎麼辦呢?以前的房子都是用竹子搭的,曾經聽聞有的人家因為煮飯時缺柴,就拆起竹籠厝的竹子做柴用,天氣好時再補上。

 

以前的人煮飯除了燒柴,也用烘爐。一位1950年代做過火炭生意的長輩,他提到在當時下層的家庭多半省著以柴入灶,也有部分家庭使用烘爐,烘爐煮飯比較好吃,因為燃燒的溫度較平均。但燒柴就不是這樣了,當柴放入,火焰大,溫度當然高,如果人一離開灶邊,沒有看著柴火的話,溫度就會下降,煮出來的東西較不好吃。相較之下,現代人幸福多了,能夠使用電鍋、電子鍋煮飯,一插電就能保持恆溫,且整體是密封的狀態,食物熟了,開關就會自動跳起來,這樣就比較好吃。若是燒柴,上面雖然蓋個蓋子,有時候柴煙飛入,飯就會有會有灰燼的味道。

 

raw-image

農村孩童於甘蔗園玩耍。該圖攝於1960-1970年代。

西部平原常見的作物——甘蔗,各部位常被作為燃料。

 

「食水佗位有?」

 

哪裡能喝水?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居民仰賴井水,水源有限。不過綜合先前訪談的回饋,居民多半認為水質還算清澈,如果古井沒有水了,就會去別的地方挑水。通常一個村只會有幾口井,你怕我去擔,我也怕你去擔,總會有乾涸的時候,因此很多人都會趁著早起2、3點就去擔水來用。至於井水的滋味是什麼?有的耆老說乾乾澀澀的、比較鹹,也有的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有的古井越挖越深,如果桶子掉下去,就要裝竹篙來勾。

 

過去常飲用土井、古井或是磚井所取得的水,因此烏腳病和皮膚病時有所聞。較為人熟知的是北門、將軍、七股一帶烏腳病十分嚴重,不過在爬梳文獻時,得知1950年代中期,在安定區的復榮村,因飲水問題使得當地居民罹患嚴重的皮膚病,甚至會引起潰瘍、斷肢、癌症、肺結核、腹痛等併發症,而至不治。也因為全村皮膚病蔓延,最後只好遷村。有位居住在附近的耆老說道,他所居住的村落因喝水得烏腳病和皮膚病的人,就有好幾個,有的人皮膚長著一顆一顆、花花的疹子,而罹患烏腳病的人,腳趾頭就像被撞到,怎麼塗抹藥膏都不會好,多半都要砍掉截肢。當時烏腳病的醫療中心就在北門,多數患病的人都被送到那邊診治。

 

raw-image

深不見底的古井

 

除了井水之外,食水堀也是沿海地區居民常倚靠的水源。它就像是天然的大池塘,仰賴雨水和泉水。由於具有開放性,有民眾會在周邊洗衣服,甚至連牛都會在那邊飲水,所以有些堀水質也不是很乾淨。不過有的村落對於使用食水堀的規範十分嚴格,像是會規定居民不能在池邊洗滌、養殖魚類,以便讓居民都能享用。據說食水堀不太會乾涸,再怎麼乾旱,總是會有泉水湧出,水質也很清澈。

 

食水堀也會帶著神話色彩,在探訪的過程中,發現有些食水堀的位置鄰近廟宇,或是廟裡立碑介紹該地飲水的歷史。造訪七股時,有位阿嬤說道,很久以前媽祖說過村里的堀不能填平,祂說庄內能發展到目前的規模,是因為那口堀庇蔭著大家。而神明也曾經指示村民,食水堀的周邊要圍起來,切莫放生任何東西。

 

 

raw-image

經後人保存、美化的食水堀,位於七股篤加社區,現今又名「飲水思源池」。

 

日常,生活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沒有現代完備的技術,面對天災和艱困的生活環境,先人還是必須設法生活。水能供人體所需,柴火能將生食轉為熟食,溫飽三餐。水和火,是飲食的基礎,也是探究早期鄉村生活樣貌的線索。農村雖凋零,但生活的智慧和樂天知命的精神,體現於老人家的智識寶庫,以及靜置於一角、不起眼的文化自然地景之中,等待著被發掘、被書寫。

 

註1:竹籠仔厝主要以竹子搭建,屋頂以茅草覆蓋而成,為早期農業社會,台灣西南沿海一帶常見建築。

註2:在地人稱溪南,即曾文溪南邊。

註3:杜伯仔,台語音為tōo-peh-á,即螻蛄,又有一說為台灣大蟋蟀。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CC0 

撰文:吳庭宇

照片:吳庭宇

編輯:黃群皓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以筆為勺 · 細火慢熬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十二道人情味的沙龍
24會員
12內容數
<p>歡迎來到十二道人情味,一個關懷土地、友善生活、致力教育、挖掘社會議題脈絡的媒體平台。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中,邀請大家一同分享見聞與觀點,烹飪故事,品嘗文化,並從中找尋改變的契機</p>
2018/02/05
<p>秉持「有得賺有得玩」的心態,我時常藉由工作或是研究,順勢收集素材、相關語料和文本。而受訪者往往使用臺語回答我的提問,使我捉摸不著。不過我倒覺得慶幸,藉著研究生的身份,能夠深刻爬梳家族與家鄉的歷史。</p>
Thumbnail
2018/02/05
<p>秉持「有得賺有得玩」的心態,我時常藉由工作或是研究,順勢收集素材、相關語料和文本。而受訪者往往使用臺語回答我的提問,使我捉摸不著。不過我倒覺得慶幸,藉著研究生的身份,能夠深刻爬梳家族與家鄉的歷史。</p>
Thumbnail
2017/01/29
<p>「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接連幾年臺灣青年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力,電臺也決定推出一個「世代溝通」的節目。秉持青年的熱血與「微憤青」的視野,在議題選擇上多元而且大膽,希望聽眾在放鬆之餘可以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穫。</p>
Thumbnail
2017/01/29
<p>「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接連幾年臺灣青年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力,電臺也決定推出一個「世代溝通」的節目。秉持青年的熱血與「微憤青」的視野,在議題選擇上多元而且大膽,希望聽眾在放鬆之餘可以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穫。</p>
Thumbnail
2017/01/17
<p>寫作這行,有人不靠出版社也能賣書:拿文學獎的年輕作家,自己做書在同人場販售;另一個高中文學少女,用畢業製作做出自己的書。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作者都有辦法自產自銷,那出版社究竟為何存在?</p>
Thumbnail
2017/01/17
<p>寫作這行,有人不靠出版社也能賣書:拿文學獎的年輕作家,自己做書在同人場販售;另一個高中文學少女,用畢業製作做出自己的書。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作者都有辦法自產自銷,那出版社究竟為何存在?</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時值大暑,八月。雲腳開始長毛,跑到東邊聚積在大武山前,越積越厚。力社庄的頭人阿和,看著天氣,擔憂地對大夥兒說: 「可能風颱抹來呀!阿正,去叫擱卡濟腳梟,搬欛石去河岸擋水」。 力社庄是一群來自漳州的農民,發現這裡土肥水豐,在此開基立業。但庄東邊是林后溪(今民治溪),北邊是東溪(今東港溪),一旦做大水,
Thumbnail
時值大暑,八月。雲腳開始長毛,跑到東邊聚積在大武山前,越積越厚。力社庄的頭人阿和,看著天氣,擔憂地對大夥兒說: 「可能風颱抹來呀!阿正,去叫擱卡濟腳梟,搬欛石去河岸擋水」。 力社庄是一群來自漳州的農民,發現這裡土肥水豐,在此開基立業。但庄東邊是林后溪(今民治溪),北邊是東溪(今東港溪),一旦做大水,
Thumbnail
史料紀載,澎湖的開發治理最早可追溯到元朝。 然而,冬天幾乎可把人吹走的東北季風,不僅強勁又夾帶著鹽霧,加上土質淺又不易涵水的特性,讓早期原本專事於農牧的移民,面對的是艱困的生活環境,以及險惡環境下的各種現實磨難。今日,近百座的島嶼與岩礁,雖僅20個島有人居住。 但,歷經歲月的磨練,鑿刻在澎湖人骨子裡
Thumbnail
史料紀載,澎湖的開發治理最早可追溯到元朝。 然而,冬天幾乎可把人吹走的東北季風,不僅強勁又夾帶著鹽霧,加上土質淺又不易涵水的特性,讓早期原本專事於農牧的移民,面對的是艱困的生活環境,以及險惡環境下的各種現實磨難。今日,近百座的島嶼與岩礁,雖僅20個島有人居住。 但,歷經歲月的磨練,鑿刻在澎湖人骨子裡
Thumbnail
郁永河抵達台南已經兩個月了。 他們買了布、油、糖、大鍋、刀斧、鋤頭、杓子,各式大小的木桶,還有秤、尺、斗、斛這些測量用具。 布是要跟原住民交易用的「通貨」。 拿出雙方都有需要的東西來交易,那個才叫價格公道。用會發亮的石頭換對方的必需品,本身就是詐欺的一種。
Thumbnail
郁永河抵達台南已經兩個月了。 他們買了布、油、糖、大鍋、刀斧、鋤頭、杓子,各式大小的木桶,還有秤、尺、斗、斛這些測量用具。 布是要跟原住民交易用的「通貨」。 拿出雙方都有需要的東西來交易,那個才叫價格公道。用會發亮的石頭換對方的必需品,本身就是詐欺的一種。
Thumbnail
成龍溼地中一根根的電線桿,還有一些祖墓等,這些都是曾經「人煙」的證明,在韋恩颱風吞沒他之前。 每見一次,就一再地提醒著他們,韋恩颱風所帶來的災害。 <村民與溼地,連結與再生> 水核心,讓村落與外地產生連結,成功的帶來的人潮,也打響了知名度。
Thumbnail
成龍溼地中一根根的電線桿,還有一些祖墓等,這些都是曾經「人煙」的證明,在韋恩颱風吞沒他之前。 每見一次,就一再地提醒著他們,韋恩颱風所帶來的災害。 <村民與溼地,連結與再生> 水核心,讓村落與外地產生連結,成功的帶來的人潮,也打響了知名度。
Thumbnail
福記魚灶 民國50年代,是澎湖傳統漁業最發達的時期,當時為將漁獲加工製成魚乾,魚灶產業大為風光,不少漁港沿岸或附近村內都設有魚灶。魚灶的主要配備有灶台、煙囪、鹹汁槽三大部份,漁船進港後,將漁貨挑至魚灶旁,先以鹽水浸泡洗淨,再放入圓型竹篩入鍋蒸煮,幾分鐘後便可起鍋,再推送到路邊或空地上曝曬,等到曬乾後
Thumbnail
福記魚灶 民國50年代,是澎湖傳統漁業最發達的時期,當時為將漁獲加工製成魚乾,魚灶產業大為風光,不少漁港沿岸或附近村內都設有魚灶。魚灶的主要配備有灶台、煙囪、鹹汁槽三大部份,漁船進港後,將漁貨挑至魚灶旁,先以鹽水浸泡洗淨,再放入圓型竹篩入鍋蒸煮,幾分鐘後便可起鍋,再推送到路邊或空地上曝曬,等到曬乾後
Thumbnail
如果你跟天爸年紀相若,應該有聽過許冠傑的《制水歌》,或者應該會有印象以往香港電視劇或電影,總有「樓下閂水喉」(請樓下的住戶關水)的呼喊聲,讓水壓較不足的樓上住戶有水可用。香港缺乏水資源,自英國統治後移入大量難民,淡水供不應求,經常發生水荒,制水成為當年香港日常。台灣以往有試過制水嗎?
Thumbnail
如果你跟天爸年紀相若,應該有聽過許冠傑的《制水歌》,或者應該會有印象以往香港電視劇或電影,總有「樓下閂水喉」(請樓下的住戶關水)的呼喊聲,讓水壓較不足的樓上住戶有水可用。香港缺乏水資源,自英國統治後移入大量難民,淡水供不應求,經常發生水荒,制水成為當年香港日常。台灣以往有試過制水嗎?
Thumbnail
去年颱風沒來,今年梅雨季未到,除了北北基與東部,其他地區缺水的情況越加嚴重,尤其是科學園區用水龐大,甚至到了需要鑿井取水的階段,不然無水可用,產線根本無法維持。 現代當然是以高效率的機械鑽井,伴隨幫浦馬達與管線,高效率抽取地下水源,那在古代尚未工業革命的時代,到底該如何有效率的取水呢?
Thumbnail
去年颱風沒來,今年梅雨季未到,除了北北基與東部,其他地區缺水的情況越加嚴重,尤其是科學園區用水龐大,甚至到了需要鑿井取水的階段,不然無水可用,產線根本無法維持。 現代當然是以高效率的機械鑽井,伴隨幫浦馬達與管線,高效率抽取地下水源,那在古代尚未工業革命的時代,到底該如何有效率的取水呢?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Thumbnail
交大人社系教授「阿枝」帶我們吃一頓源自童年熟悉的溫暖味道! 歷史學是怎麼和人類學搭上邊?教授的大學生活都在做什麼?一位歷史學家是怎麼養成的,一起關注本期的「編輯約你吃早餐」!
Thumbnail
交大人社系教授「阿枝」帶我們吃一頓源自童年熟悉的溫暖味道! 歷史學是怎麼和人類學搭上邊?教授的大學生活都在做什麼?一位歷史學家是怎麼養成的,一起關注本期的「編輯約你吃早餐」!
Thumbnail
「以前大圳都是用泥土,現在因為有了水庫,就變成水泥啦」阿燈大哥如是說。 6月27日接近中午,來到了六香田。「六香田」前身是農糧小舖,為竹東鎮雜糧產銷班第一班的品牌名稱。2015年榮獲了全國優良農業產銷班,班長莊正燈更是十大經典好米的冠軍農夫。
Thumbnail
「以前大圳都是用泥土,現在因為有了水庫,就變成水泥啦」阿燈大哥如是說。 6月27日接近中午,來到了六香田。「六香田」前身是農糧小舖,為竹東鎮雜糧產銷班第一班的品牌名稱。2015年榮獲了全國優良農業產銷班,班長莊正燈更是十大經典好米的冠軍農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