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寫──家族史的建構與探索

是「福」還是「熟」?

 

猶記在幾年前,我和碩班同學兩個人在下午沒課時,一時衝動,決定去鄰近的大安區戶政事務所申請家中日本時代的戶籍謄本,從調閱父親的父親,到查詢母親的母親,兩個人等待了將近兩個小時,終於拿到得來不易的家族資訊,就像是小孩子吃到熱騰騰的麵包般的雀躍與開心。因為身為臺南人的我們,長期活動於昔日西拉雅族駐足的蕭壟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一帶,奢望著身上的血液也能夠留有一點「西拉雅族」的印記。

 

可惜事與願違,上頭的祖籍寫的是「福」,一點「熟」都沒有(註:福,即福建移民;熟,即熟番,平埔族原住民。)。即便如此,戶籍謄本上仍然記載了珍貴的訊息,像是先人的名字、職業,以及家庭的收養、婚姻關係等。其實我對於自己是福建移民的後代並不意外,還記得國小三年級的暑假作業,老師曾經要我們詢問家中長輩自己的家族從哪邊來,我詢問了當時住在一起的阿公,他用工整的筆跡寫著詳細的泉州府地址,只是我當時不懂事,也不知應該保存這份珍貴的文本,僅記得我們家是從泉州來的。

 

一張老照片

 

就讀國中之後,搬離了原本是海砂屋的家,從三代同堂變成了和父母同住的小家庭,只有放假有空時,會去親戚家探訪阿公和阿嬤。對於家族歷史的知悉,絕大部分出自於阿爸的口述。阿爸很喜歡跟我說阿公的故事,這對我之後做口述歷史和田野調查頗有助益,更容易釐清並且進入當時的生活脈絡和時代背景。去年我花了很多時間翻閱《台南新報》《中華日報》,蒐集研究所需的文獻和材料。《中華日報》是微縮資料,閱讀起來很傷眼睛,除了找尋素材,也藉機看看有無阿公的相片。據阿爸所言,某一年臺南做大水,水淹及腰,阿公因工作需要,在安南區騎腳踏車前往水仙宮的路上,被當時中華日報的記者「野生捕獲」,拍下照片。只是在這一年間,瀏覽了近60年的《中華日報》,老眼昏花的我,還是沒有挖掘到這張老相片,幸好記者當初給阿公的照片,還被完好如初的保留著。

 

十二道人情味 吳庭宇 外公

筆者阿公,攝於民國50、60年代

 

阿公過去是在「安順廠」擔任工友,「安順廠」即是現在「惡名昭彰」的台鹼安順廠,座落於鹿耳門附近,是日本時代末期,殖民政府所興建的化學工廠,也是日本海軍製造毒氣的地方。工廠在終戰不久後開始招募人才,為了擺脫貧困的生活,他前往任職,據說福利也不錯。阿公當時住在安順廠的宿舍,除了顧福利社,也會定期騎腳踏車,從安順廠前往水仙宮、大菜市批貨、補貨,順道幫附近的婆婆媽媽代購物品回去。不過在數十年後的今天,安順廠因為往昔大量生產燒鹼、鹽酸等強酸強鹼的工業產品,嚴重危害鄰近居民健康,成為這片土地上難以抹滅的黑歷史。

 

阿公在8年前因病過世,或許是因為長期處於重金屬汙染的環境,引發癌症所致。他過世後,阿嬤顯得很寂寞,其他親人白天也需要工作、上班,或許是因為缺乏陪伴之故,阿嬤失智症的症狀愈來愈明顯,常常亂吃藥,也曾經出門不知道怎麼回家,在路邊大哭。後來長輩們決定送阿嬤去安養院,有人定期看顧照料,生活作息正常。3、4年過去了,阿嬤的身體也愈來愈硬朗,頭腦也愈來愈清楚。先前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對耆老進行口述訪談,我順勢把阿嬤當成訪談對象,和她聊聊過去的事。

 

「阿嬤,你以早攏食啥?」──從「吃」描繪過去的生活圖像

 

一如往常,在我還處於無業遊民的階段,有空就會帶點熱食回去,讓阿嬤品嚐外面食物的滋味,然後開始有意無意地跟她聊起過去的樸實生活。阿嬤說起她還未出嫁前,跟著家人除草、務農,吃著番薯簽配冰魚,好幾個人吃一塊,一塊又分好幾餐吃的日子。戰爭的時候,食物匱乏,只能搶食往昔用以餵養牲畜、混合著臭蟲與老鼠味道的「倉庫簽仔」。接著又說起她嫁到夫家的生活,據說在她還沒嫁進來之前,丈夫曾經長達十年只吃蒜仔的蒂頭沾鹹湯,配著番薯簽吃,實在可憐。不過她也跟我分享,以前是如何利用在地優勢,捕捉蟹類、螺類,製成膏醬、醃成膎,以及怎麼料理鹹魚、製作醃瓜與西瓜綿。

 

談到過年過節,她很仔細地跟我描述她的經驗,以前只有過年、清明、五月節、七月半、十月拜天公、冬至這些日子才會拜拜,也只有在這時候,飯桌上才會出現雞、豬、白飯、蔬菜這些平常鮮少接觸的食材。端午節也不像現在的人會包粽子,因為窮困,只會煮著甜麵枝來祭拜。

 

我問她關於結婚的事。回憶起往事,當年她坐著紅轎,穿著白色的新娘衣,頭戴白紗,一滴眼淚也沒有掉的來到夫家。說起那年代,十分在意新娘有幾套衣服,而她有30幾套衣服,是姊妹中最多的,而且是她自己託人買日本布來做的。她會織布,賺了一些錢,所以婚禮用品也是自己張羅,幫父母省了一筆錢。她也告訴我那年代的古早禮儀,像是男方下聘禮,女方就得一戶一戶回贈香蕉和糕餅。而以前的新娘子,結婚第一年歇熱(暑假)回娘家,父親就必須做紅龜,帶回婆家庄頭回贈。

 

十二道人情味 田野 故事

從田野找故事,記錄生活

 

「你哪會知影遮爾濟古早代誌?」──從閒聊到口述撰稿

 

從平常日子聊到年節慶典,再談到人生大事。這樣閒聊的過程持續了2、3次,我也將自己所知的訊息與阿嬤分享,阿嬤開始很期待我跟她的對談。她總是說:「你哪會知影這?」好奇我怎麼會知道這些古早時代的事情。她笑容滿面,像個小孩子般充滿好奇之心,對我說:「你今仔日閣欲問啥?盡量問。」

 

我開始很認真地去思考這一連串的效應,關於長照問題,以及家族書寫。由於阿嬤在安養院,算是身體健朗的老人家,不過同院的老人家們身體狀況普遍不佳,能對話的人屈指可數,因此她開始默默地觀察其他人以及四周環境,也會思考著哪個親人對她說了什麼話,或許這樣的閒聊,讓她沒有壓力的想起過去的生活。她貢獻了自己的記憶,同樣地,我以陪伴作為回饋,在短暫的時間裡,有個理解她的人能好好地聽她說話,讓她不至於覺得寂寞孤獨。而阿嬤的回應也成為我和阿爸阿母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像是阿嬤提到的菜色、食材、燃料來源、家庭瑣事,很多當時無法理解的話語,在父母協助解碼後,終於能試圖以文字,羅織成屬於自己家族的故事。

 

或許人文背景如我,無法大富大貴,不過能以筆墨撰述世代記憶,儲存先輩歷練所累積的無價之寶,足矣!

 


撰文:吳庭宇

圖片來源:吳庭宇

編輯:黃群皓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以筆為勺 · 細火慢熬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致力烹飪出散發人情味的文章以及挖掘社會議題脈絡之報導。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邀請大家一同上桌,關懷土地與人們、友善生活,慢慢地品味我們以筆為勺、細火慢熬的濃郁故事。請盡情享用:http://thedelicious12.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