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辦公室主任兆泰(U Zaw Htay)表示,死者包括15位平民、1名警尉、3名政府支持的民兵組織士兵。受傷者則包括20名當地人、3名警察和6名民兵,參與攻擊的德昂民族解放軍成員共達100人,最先攻擊的目標是位在潘坎橋的警哨站,戰鬥從清晨5點15分持續到8時30分。
德昂民族解放軍方面也證實對距離木姐鎮一英里的潘侃村及附近一座賭場發動攻擊,其發言人麥艾喬(Mai Aik Kyaw)指稱,他們發動的只是一場「小型」攻擊,主要是對緬甸國防軍攻擊德昂民族解放軍在森林中的據點進行報復。
至於對賭場的攻擊,麥艾喬指出,那是因為賭場後面的支持者是當地民兵組織,「當地人告訴我們,由於賭場的存在,使該地區飽受盜賊、搶劫、賭博及毒品之害,所以我們才攻擊賭場」。
其實就在兩天前的十日,德昂民族解放軍才在北撣邦臘戌(Lasio)附近的南渡鎮(Namtu)與政府軍發生衝突,宣稱造成四名政府軍死亡。民地武不僅僅與政府軍作戰,他們彼此之間也會因為利益分配及爭奪地盤而戰,這些戰鬥也造成許多人變成內部流亡者(IDP)。
2011年,克欽獨立軍與緬甸國防軍發生衝突,一千名內部流亡者湧進南渡。德昂民族解放軍於2014年與政府軍開戰,大批帕朗族被迫離家進入收容所。2016年,昂民族解放軍與撣邦軍(RCSS)發生衝突,撣邦及拉祜被迫逃離戰區,都是顯著的例子。
民地武的特點是數量多、歷史長、情況復雜,整體大致有29支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6萬人,主要來自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帕朗、拉祜、佤等少數民族。大多數民地武都有半個世紀或更久的歷史,例如克欽獨立軍就是成立於1961年2月。很長一短時間以來,民地武與緬甸政府軍之間不斷衝突也不斷談判,多次達成停火協議,但又多次重燃戰火。
民地武產生的背景是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採行「分而治之」、「以夷制夷」殖民政策的結果。緬甸全國境內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等,其中最大的主體民族為緬族,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二。
英國統治時期,殖民者特意在克欽等少數民族中徵兵,以此來鎮壓以緬族為主的反抗活動,同時實現其對緬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離間,進而造相互敵視、極度不信任甚至仇恨的情緒。
2008年1月,緬甸政府提出改編計劃,希望將各少數民族武裝劃歸緬甸三軍總參謀部指揮,改編成隸屬於緬甸政府的「邊防警衛部隊」。但對於把武力作為安身立命根本的民地武來說,緬甸政府的改編政策無異於讓其交槍「自宮」,因此聯合起來抵制改編,計畫終至無疾而終。
2011年,經選舉產生的登盛政府上台,採取了三個步驟企圖解決民地武問題,亦即第一步:達成停火協議;第二步:啟動政治談判進程達成永久和平協議;第三步:將少數民族政治力量納入緬甸多黨議會體系中,建立多民族的民主國家。目前,連第一步都還未能完成。
就實際情況來說,緬甸政府與民地武的矛盾仍是民族國家建構中的權力分享。亦即未來的緬甸究竟仍然保持是一個歷屆緬甸政府所堅持的緬族控制下單一國家,還是成為一個將大量權力下放給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多元化聯邦或準聯邦國家?
就民地武的根本利益來說,他們所希望的當然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