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還在Htc的時候,每天都在處理智慧財產跟專利相關的業務,自己開發產品跟開公司後,由於資源沒有以往的多,很多花費都必須要精打細算,也就開始研究究竟新創到底需不需要申請專利?基本上不管哪個國家,都不會因為是新創而有什麼補貼跟折扣啊!頂多只有比較小的Entity單位可以稍稍的減免一點申請費用,但基本上事務所的都廢也不會因此而比較少。
在進入新創圈打滾之後,聽過很多不同的投資人對於專利的看法,然而這點真的是很見仁見智,有些投資人直接表明專利無用論,但也有人一直追問你有沒有申請專利的。爾後有聽過美國專利事務局USPTO的分享,有申請專利的狀況下,據統計可以影響大約20%的投資金額,不過我相信這是因為美國市場的關係,而且是USPTO的觀點,勢必會將專利看得更重要。
而在各種新創的環境中,也都有一些法律事務所或是專利事務所在幫忙一些新創,有些的確是滿有幫助的,但我也看過一些不斷試圖說服新創多申請專利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申請一件專利的費用?基本上初期申請的費用上,台灣發明專利大約三到五萬,美國大約七到十萬,大陸大約五到六萬,對一些比較有規模的創業團隊來說並不算貴,但實際上這些事務所都不會提到的是,提出申請審查後,被核駁後的答辯費用,光一次美國專利的回覆費用就會需要五萬以上,而且其中回覆的策略百百種,專利要限縮,或是要分案,比較省事的作法就直接把後面的權利項加進去(如果不懂的話可以等後續的文章),根據我們以前的統計,一件美國專利至少需要三十萬的申請費用才能被核准。而你們必須知道,一個有價值的專利,絕對是需要來回反覆的跟審查委員溝通才能拿到比較有益的專利範圍,如果沒有答辯直接就核准,有很大的機率是事務所把專利寫的太小,對於相關技術的了解不夠,那這樣申請得到的專利也是不會有太大用處的。
以申請的效益上來說,除了真正專利的保護作用外,一部分很重要的也是行銷以及募資的用途,以一般的新創,除了真的是很技術底的,例如半導體或是生技類,研發的東西是全世界都沒有而只要你開發完成就能夠有很大市場的,那當然就非常重要,很有可能真的會告人的。而對其他類型的產品來說,你要想到一個市場上沒有人發想過的技術或創新,那機率真的太低,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有人申請過跟你類似的專利。而對新創來說,申請的效用,我個人覺得PR跟募資的用途遠大於實質保護產品,畢竟告人的費用太高,這份專利實質上可以被核准,爾後又不會被打掉的機率也是很低。
以自身的觀點,很多公司,不只是新創,通常都沒有專業的專利工程師在公司的編制當中,其實這是滿危險的。對於事務所來說,他們的收入來源就是你申請多少案件,基本上不太可能阻止你申請專利,在事前的檢索上,我個人也很少聽到很盡責去檢索前案的,有做已經算是很有良心的了。畢竟如果檢索之後,告訴你這個概念太籠統,瞬間就少掉可能三十萬的收入啊!
除了基本的案件申請之外,要能夠規劃一個完整技術的專利佈局,是非常花時間的,需要對這些技術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跟事前的分析。以我以前的經驗,需要先跟RD深入溝通,甚至要定時的跟研發人員上課,告訴他們有哪些東西可以申請專利,當他們有些概念後才有可能去發想比較有價值的技術,做工程的人都知道,一個技術很有可能有很多種類似的技術或途徑可以達到相似的功效。但沒有相關知識的研發人員,他們在直接跟事務所溝通上,也根本不會去提到這麼多可能性,這實際上就會給了別人很多繞過去的機會,這其實是非常難的。而一件花了大錢申請的專利,很有可能只會因為一兩個文字上的使用,而變成完全不同的解讀,而這很有可能得要走到法律階段你才看得出差異,如果沒有專業的人幫忙確認。我以前的老闆常說專利就是良心事業,每一件案子弄的好或不好,能判斷的只有到法院,或是大公司才有編制或經驗可以稍稍判斷,甚至判斷的時間點也是好幾年後,那時候處理的人還在不在這家公司都很難說了(噓)
總結比較實際的策略,從新創的觀點,我認為在0-1的階段,由於產品可能改來改去,且經費勢必較拮据,最好的方式是申請新型專利,不需要答辯的為主,可以做為行銷用即可,或是申請美國的臨時案,將所有可能的技術都提報進去做個紀錄。一開始千萬不要亂花錢!!你三年後還是不是做這個題目都不知道,不要一開始就砸了一萬美金在這個部分,除非你很快的就拿到充裕的資金,需要對投資人交代,那當然另當別論。
如果後續受到投資,或是驗證了商業模式,要從1~10的去擴張,那時候再根據臨時案趕緊申請正式案(一年內),且較有價值的絕對是美國跟大陸或歐洲(德荷英法為主)專利,而在跟事務所的溝通上,也是需要很謹慎的,而如果是比較以技術為主的公司,一位in-house的專利工程師絕對能幫你省下非常多不必要的開支,而且也能從公司的角度去規劃專利申請的策略,給予研發人員以及主管高層適當的教育訓練,避免事務所有任何申請上的遺漏或缺失,而這也是有經驗的專利工程師有價值的所在。
關於教育訓練的部分,我就留待下次再慢慢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