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保養品,只要配方具有「油、水、乳化劑+活性(有效成分)」就能構成──但是成品:安不安全?好不好用?還需要一些「眉角」才行──因此需要「調節/修飾劑」成分來輔助...
想要做出好用的化妝保養品──配方的"調節/修飾劑"不可少
酸鹼(pH)調節劑
調整產品酸鹼度,以符合「使用/安全性」及「維持活性/原料功效需求」。
- 因皮膚本身呈弱酸性,故保養品不能偏離太多,以免引起刺激不適。例如果酸護膚品,就應調整pH≧3.5;偏鹼的肥皂,也應盡快沖洗掉,不宜久留皮膚上。
- 有些活性成分需要pH值的控制,已維持正常作用狀態。例如Vit.C,需控制在弱酸環境才穩定。
香精
幫助掩蓋原料味,提供令使用者愉悅之氣味。
- 避免原料本身特殊氣味等,破壞使用者感受。例如油脂類或高分子聚合物,往往自帶的〝油臭味或膠體化學氣味〞,會影響使用者感官接受度,降低人們使用該保養品的意願。
粉體
依不同〝材質&構造〞可作為修飾膚色、調整膚觸感受、吸附油脂、變化成品軟硬稠度、或磨砂清潔......等不同之使用目的。
- 化妝保養品中的粉體可分為「無機粉體」如二氧化矽 (Silica)、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雲母粉(Mica))......等;與「有機粉體」則包含如纖維素微球(Cellulose microspheres)、改性澱粉(Modified starch)、果核殼粉(Shell Powder)......等。
- 能提供「調色/修飾膚色」──例如各色氧化鐵,調色;或二氧化鈦,可使膚色立即變白。
- 「調整膚觸感受」──例如球狀二氧化矽,帶來絲滑膚觸;高嶺土會吸油,提供無油感受。
- 「調整稠度」──例如膨潤土,會吸水膨脹,使配方流動性下降,增稠產品。
- 「物理去角質」──例如核桃殼粉(磨砂顆粒),幫助磨除表皮老廢角質。
- 「清潔作用」──例如活性碳,具吸附特性,同時伴隨顆粒摩擦效果,能增加清潔產品的洗淨力。
色素
提供吸引目光,刺激購買慾之用。
- 可提升化妝保養品,在貨架上的視覺吸引力。
- 或配合行銷包裝,使產品顏色符合訴求「意象」。如:紫色→配合葡萄萃取;紅色→配合玫瑰花萃取......等。
流變/增稠劑
多數為高分子聚合物,可改變產品型態(例:化妝水→凝膠),用來調整黏稠度、膚觸變化,並有幫助乳化體穩定之功效。
- 在使用化妝保養品過程中:從沾取→擦抹施力→化妝品內容物發生〝形變〞流動→鋪展完成。不同的流變劑,都會影響整個過程中的膚觸感受。例如:唇膏(固態→液態) vs. 美容按摩油(液態→液態)──雖然都屬油劑配方,但塗抹膚感大不同。
- 在化妝保養品配方中,流變調節劑常與增稠劑掛勾──其大致可分成四大類:
- 油類增稠劑,如蜜蠟(Beeswax)、鯨蠟醇(Cetyl alcohol)、硬脂醇(Steryl alcohol)......等。
- 天然高分子,如玻尿酸(Hyaluronic Acid)、三仙膠(Xanthan Gum)、海藻酸鈉(Sodium Alginate)......等。
- 合成高分子,如 Carbomer (聚丙烯酸類,Polyacrylic Acid Polymers)、聚乙二醇(PEG)、聚丁烯(Polybutene ).......等。
- 無機分子,如膨潤土(Bentonite)、矽酸鋁鎂(Magnesium Aluminum Silicate)......等
總結:
化妝保養品配方架構中的「調節/修飾劑」──就像主要食材之外的調味料,妥善組合搭配,才能襯托出主食材的美味,變身一道可口美食,讓人願意吃下肚──化妝保養品配方的「調節/修飾劑」,必不可少!
- 若缺少pH 調節劑→化妝保養品可能過酸或過鹼→→造成皮膚刺激,不安全。
- 若缺少香精或色素→化妝保養品可能原料味過重、顏色不討喜→→不好聞,也不好看,沒人想用。
- 若缺少粉體或流變/增稠劑→化妝保養品可能使用起來:太油膩、不好塗抹、膚觸不佳......等→→產品不好用。
也因此,如何在相同「功能訴求(活性)」的化妝保養品配方下──設計出更優秀的「調節/修飾劑」搭配組合,來提升該配方的價值?──就是體現配方師功力的「眉角」所在。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