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G%是一項公式簡明的數據,本身並無什麼爭議。但是因為中文多翻譯為「使用率」,語意混淆加上球迷的不求甚解,因此在中文圈中才會被誤用與過度解讀。(update: Apr 2020)
由於USG%兩三句便能釋疑,所以順帶做一些與USG%相關的數據比對。
首先,弄清楚USG%的公式與定義
- (FGA + Possession Ending FTA + TO) / POSS
可得知USG%是球員上場時終結回合的比率。因此比起常見的「使用率」,更精準的翻譯會是「終結回合率」。
所以,以下是中文圈會誤用與過度解讀的方式
問題核心便是將USG%視同「球權」。球權是一個概括性稱呼,可說是「終結回合率」+「自主進攻率」+「場上持球率」的混合產物,調和比自由發揮。
為了不要錯把馮京當馬涼,以下取幾個相關數值與USG%簡單比較。
無球跑動球員是聯盟主體,之中有機會蛻變成持球人的不多
扛下更多的終結責任之餘,若仍能維持聯盟平均效率,便足以成為球隊當家
※以上數據已濾掉上場時間過低的雜訊樣本
延伸閱讀
USG%與進攻效率關係
不同USG%區間球員的投射受助率(AST%)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