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復活記』-1

『比爾復活記』-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982 年的 《Eloquence》 | Fantasy Record

編譯|BbSs社

這張專輯,涵蓋了1973 到1975年間,三年、三個不同場合的錄音 。

有些是在Fantasy Records 的柏克萊錄音室錄的、 有些則是爵士俱樂部和瑞士蒙特勒爵士音樂節( Montreux Jazz Festival )的現場演奏。雖然Bill Evans 自己可能覺得這些錄音不值得發表,製作成專輯。但怎麼說,這可都是Bill Evans的實況演奏啊!

這些不同時間、不同場景的表現方式,無論如何都別有一種實況感的氣味。在七年後集結出土的八首曲子中, 四首是和貝斯手Eddie Gomez 的合奏, 四首是Evans 的獨奏。當時Gomez 和 Evans 的合作正達到純熟的巔峰,貝斯手 巧妙領會配合鋼琴的默契感,只能用魔法般的合奏來比喻了。關於這個部份,不妨聽聽 “Saudade Do Brasil” 裡double bass 放大高音域的後製重現,就能明暸新嘗試的節奏感。

片尾終曲演奏是串連作曲家Cy Coleman的兩首曲子 “When in Rome” 和 “ItAmazes Me”。1973年Bill Evans在美國西岸,他最喜歡的爵士俱樂部表演錄下的。 順帶一提,這個爵士俱樂部是由被稱呼為「最具音樂性的鼓手」-Shelly Manne創立於 1960年。在這個串連的演奏中, 因為這兩首Evans不熟的曲目, 我們似乎聽到他還在試著抓出熟絡的手感狀態。尤其,“When in Rome”這首 ,居然只有和Tony Bennett 演奏過一次而已。就像其它在錄音室的獨奏曲目,可以讓聽眾用「窺探」來聆聽,鋼琴家到底是怎麼摸索出自己風格的一張意外迷你傑作集。

《Eloquence》曲目的錄音地點整理:

1. Gone with the Wind (合奏/Fantasy Records studio in Berkeley,1974-1975 / 作曲Herbert Magidson, Allie Wrubel)

2. Saudade Do Brasil (合奏/Fantasy Records studio in Berkeley, 1974-1975/作曲Antônio Carlos Jobim)

3. In a Sentimental Mood (合奏, Montreux Jazz Festival ,1975/作曲Duke Ellington, Manny Kurtz, Irving Mills)

4. But Beautiful (合奏, Montreux Jazz Festival ,1975/作曲JohnnyBurke, Jimmy Van Heusen)

5. All of You (獨奏/Fantasy Records studio in Berkeley,1974-1975/作曲Cole Porter)

6. Since We Met (獨奏/Fantasy Records studio in Berkeley,1974-1975/作曲Bill Evans)

7. Medley: "But Not for Me"(獨奏/作曲George Gershwin, Ira Gershwin) / "Isn't It Romantic?"(作曲Richard Rodgers, Lorenz Hart/ "The Opener”(作曲Bill Evans), Fantasy Records studio in Berkeley,1974-1975/)

8. Medley: "When in Rome" / "It Amazes Me” (獨奏/Shelly's Manne-Hole Jazz Club, 1973/作曲Cy Coleman)

1982 的初版本集結1973-1975未出版演奏

1982 的初版本集結1973-1975未出版演奏


avatar-img
陳輝龍的沙龍
37會員
47內容數
黑膠收集,有很多事情,和藏書有很大雷同的地方。小說家陳輝龍剛好都是這兩種恐怖病毒的重度成癮者。這幾年,他被爵士樂黑膠發行中,一種更有劇烈快感的『新出土』previously unreleased 唱片牢牢綑綁住,只要一有爵士唱片新出土,他幾乎沒有落空過。將一張張拆封播放,把這些珍寶給抵達這裡的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輝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查理帕克還在地表的話,8/29就要過100歲生日了。本社翻出這張1955年帕克在哈林的公寓地下室和其他年輕爵士樂手一起jamming的錄音,激起那些年輕爵士樂手的興奮這個午後,剛好發生在歷史名盤《Bird and Diz》錄音的前一個星期,難得的悠哉時光裡, 錄音記錄了帕克難得的一大段的獨奏。
他沒有任何當天樂團要演奏的樂譜,也沒有事先和樂團對過, 更離譜的是,他手上握著的是一把廉價的練習用塑膠薩克斯風。他站到台前, 完全不知道樂團當晚的曲目,有的只是多年的功力和一雙過人的靈敏耳朵... 誰曉得這張讓爵士史上讚嘆的《華盛頓DC之夜》,居然是在這種超即興的狀態下錄成的歷史之聲...
『咆勃爵士』、『反主流文化』、 以及『脱拍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新詩創作』;身陷這三股流派匯集的震央核心者,正是我們要介紹的主角,一直在路上的傑克·克魯亞克。他短暫的人生中, 致力於結合即興爵士和創作詩詞的朗讀, 留在地表三部歷史性的朗讀錄音專輯。
如果查理帕克還在地表的話,8/29就要過100歲生日了。本社翻出這張1955年帕克在哈林的公寓地下室和其他年輕爵士樂手一起jamming的錄音,激起那些年輕爵士樂手的興奮這個午後,剛好發生在歷史名盤《Bird and Diz》錄音的前一個星期,難得的悠哉時光裡, 錄音記錄了帕克難得的一大段的獨奏。
他沒有任何當天樂團要演奏的樂譜,也沒有事先和樂團對過, 更離譜的是,他手上握著的是一把廉價的練習用塑膠薩克斯風。他站到台前, 完全不知道樂團當晚的曲目,有的只是多年的功力和一雙過人的靈敏耳朵... 誰曉得這張讓爵士史上讚嘆的《華盛頓DC之夜》,居然是在這種超即興的狀態下錄成的歷史之聲...
『咆勃爵士』、『反主流文化』、 以及『脱拍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新詩創作』;身陷這三股流派匯集的震央核心者,正是我們要介紹的主角,一直在路上的傑克·克魯亞克。他短暫的人生中, 致力於結合即興爵士和創作詩詞的朗讀, 留在地表三部歷史性的朗讀錄音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