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場心靈的饗宴,美好的城市行旅。
布列松是法國攝影師,在1948-1949年,從北平、上海、杭州、南京再到上海,拍攝大量中國人民生活紀實照片,刊載於《生活》雜誌上,這一系列的報導讓他成為國際上知名攝影家,並且集結成書《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FROM ONE CHINA TO THE OTHER》,此著作即是這次展覽的發端。
看到這2張照片,想到什麼?
倘若不知時空背景,就是站在廣場上和吃著東西的人,再多一些就是為什麼廣場上的人要戴口罩以及光影交織在木門上映著前後的人別有一番韻味。如果再加上時空背景是1948年12月北平,會增加些什麼嗎?
喔,可完全不同了,那時候共產黨逼近北平,知道怕的、走得了的趕緊撤退,走不了的不知道怕的,生活繼續要過三餐還是要顧,這時候我不再會說交織在窗稜木門上的光影有風情,而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因為此後,歲月靜好只存在夢裡。
第一張照片裡的人擠成一團,在做些什麼呢?有的人慌亂有的人冷靜,有的人擔憂有的人微笑,這個畫面讓我覺得詭異,這是1948年12月23日上海某家銀行前,金圓券每天貶值,眾人爭相恐後要換黃金,擠兌的人潮引發騷亂,造成七人死亡,史稱金圓券風暴。《生活》雜誌刊登這張照片,命題為紅色進擊讓上海恐慌(Red Advancd Brings Shanghai Panic),《畫刊》命名為絕望之城(The City of Despair)。
歷史重不重要?無庸置疑了。
1958年,中共建國10年,布列松在大躍進發起時造訪中國,他必須照照共產黨安排的路線前進,見證了在機器匱乏時期集體勞力的反覆剝削,以及無所不在的宣傳與口號,照片裡出現了許多身處艱辛環境的工人,這些影像,獲得西方世界的關注以及各自解讀。
170張原版照片,值得細細觀看品味。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展,門面先吸引了我
裡面的陳設都太有趣了,原來這是藝術家梅丁衍的作品,從1996年到現在改展過三次,有嘲諷、有暗示,觀賞者可各自解讀。只要中華民國存續的一天,這個展都能持續演繹新的內涵,直到中華民國真正被國際承認或消失,這個作品才宣告完成。
許悔之老師作品,慈悲-茲心非心。
內文寫茲心非心,金剛句有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大慈悲者,無有分別心,救人如己,自他不分。是以慈悲二字,拆解下來,即為茲心非心,體解眾生之心。如來以指魔藥,救治眾生,如來也願意「磨指」為藥吧。
李明學 後-調味群島風情
地上的沙灘,是胡椒、肉桂、肉豆蔻與丁香。
走進展覽館,讓藝術投射出自己的心,走出展覽館之後,又是一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