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和智慧不是落井下石的理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個社會對年輕人有種奇妙的雙重標準,手執量尺的人卻理所當然得正氣凜然。你說年輕人是幼稚的孩子,妄想可改變世界,徒費力氣,虛度光陰。你也說年輕人是成熟的大人了,應該為自己的前途負責,爭取自己想要的未來。你著年輕人應多作嘗試,但當年輕人作出嘗試,你又說年輕人做錯了,要接受懲罰。於是,你說年輕人只知衝動行事,不知世途艱難險惡,做事不顧後果。你說年輕人天真無知、受人利用,得到無可挽回的懲罰是自食惡果。
其實年輕人的衝動不是因為思考有欠全面,事實恰恰相反──年輕人正正是想太多,才會猶豫該不該做冒險行為。即使一個15歲的小伙子,也早已擁有相當於成年人的邏輯思考能力,足以妥當分析危機及自身的承受能力。年輕人和年長者最大的分別,不是理性,而是感性。要堅持活在這個殘忍的世界,或許只能麻木內心,說服自己接受並合理化社會的怪異。大概活到麻木的年輕人比例上少一點吧,不平則鳴的模樣就成了他人眼中的異類。遇到威權、社會規範下反對的事,年長者往往立時判斷為不可行,甚至拒絕深入思考,年輕人卻不會馬上就範,而是願意發掘更多可能性。
衝動無疑帶來很多不良後果,但衝動絕非一無是處,衝動意味着熱誠、創新和突破現狀。眼見飛撲噬咬的黑暗,年長者或已失去驅逐猛獸的幹勁,變得置若罔聞;而尚未麻木的年輕人,受到撼動的心久久不能平復,仍存有決一死戰的決心。就算知道未必可行,就算知道旁人未必認同。但社會規範不是金科玉律,約定俗成或許不過因循守舊。有願意以卵擊石的靈魂,他們甚至沒有要求你加入當中,為何又要落井下石?
年輕人可以失去的事物很少,年長者要守護的事物很多,我們都明白。人所擁有的,或者說不能丟棄的,會隨年月變得越來越多,也是一種常理。不同年紀的人會有不同需要,認同和重視的價值會有分歧也是自然的事,我們都明白。而人生的歷練會影響你對現在發生的事的觀感,使你感到厭煩、不爽,甚至刺痛。我只想邀請所有自認人生經驗較豐、有資格評論的年長者,回想一下你們年輕的時候,是否一樣對人生有種不服輸的態度?是否願意或掙扎過追求社會公義先於個人前途?
成熟不是落井下石的理由,智慧也不是。你們就坦承吧,是忘了當初的自己,還是為遺失的自我感到心痛。

參考:
Steinberg, L. (2007). Risk taking in adolescence new perspectives from brain and behavioral sci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2), 55–59.

有興趣看更多相關文章?一同加入讚賞公民行列,多多支持我吧!謝謝!
avatar-img
4會員
2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對杜威而言,那種社會上常見的傾向是:將未成熟視為一種單純的缺乏,並將「成長」視為對這一鴻溝所做的填補或跨越。但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人們往往將成年視為一種固定與靜態的「終點」去理解,並只用比較的方式來考慮童年。在這樣的角度中,人們只看到孩童缺乏的,而沒有看到成年人也應當從孩童狀態中學習的特質。
這篇文章探討了長大後人們對於挑戰和勇氣的改變,並提出了讓自己變得更勇敢的建議。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Thumbnail
根據民法以及刑法,年滿18歲的公民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跟行為能力。甚至18歲公民權也被拿出來討論過好多次。但,18歲到底代表什麼。今天我從17歲354天開始睡,隔天一叫醒來我就變成成熟理性,饒富智慧、情緒穩定的大人了嗎?成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抑或是是否有放諸四海的條件可以定義?
法律的界線其實很模糊而荒誕,十八歲的界定是藩籬也是保護傘,在那之前好像所有過錯都可以被原諒,但在那之後就變成大人了。要對人生負起全責,一夕之間沒有了庇護,在現實弱肉強食的叢林裡,又該何去何從? 殊不知以為孩提時代天真的話語,才最是能帶來沉痛的傷害,扭曲糾結的教養和教育,踏錯一步便會墜落深淵粉身碎骨
當我們小的時候,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年紀而感到無力,覺得長大了就能夠做到更多。但我們卻未深思過長大究竟意味著什麼。 對成年的向往 我們對於長大的概念抱有一種神秘和向往,認為長大後就會有更多的自由和能力。小時候,我們對於成年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想像,覺得長大後就能夠像大人一樣做很多事情。但我們並沒有真正
Thumbnail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
Thumbnail
近代年輕人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不僅為求生存,更看重享受人生以及追求成就。這樣的轉變引發傳統觀念的衝擊,且被批評為缺乏責任感和積極性。然而,這種觀點在年輕人中卻受到普遍接受。現代年輕人傾向於選擇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生活享受,並通過自身努力探索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對杜威而言,那種社會上常見的傾向是:將未成熟視為一種單純的缺乏,並將「成長」視為對這一鴻溝所做的填補或跨越。但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人們往往將成年視為一種固定與靜態的「終點」去理解,並只用比較的方式來考慮童年。在這樣的角度中,人們只看到孩童缺乏的,而沒有看到成年人也應當從孩童狀態中學習的特質。
這篇文章探討了長大後人們對於挑戰和勇氣的改變,並提出了讓自己變得更勇敢的建議。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Thumbnail
根據民法以及刑法,年滿18歲的公民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跟行為能力。甚至18歲公民權也被拿出來討論過好多次。但,18歲到底代表什麼。今天我從17歲354天開始睡,隔天一叫醒來我就變成成熟理性,饒富智慧、情緒穩定的大人了嗎?成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抑或是是否有放諸四海的條件可以定義?
法律的界線其實很模糊而荒誕,十八歲的界定是藩籬也是保護傘,在那之前好像所有過錯都可以被原諒,但在那之後就變成大人了。要對人生負起全責,一夕之間沒有了庇護,在現實弱肉強食的叢林裡,又該何去何從? 殊不知以為孩提時代天真的話語,才最是能帶來沉痛的傷害,扭曲糾結的教養和教育,踏錯一步便會墜落深淵粉身碎骨
當我們小的時候,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年紀而感到無力,覺得長大了就能夠做到更多。但我們卻未深思過長大究竟意味著什麼。 對成年的向往 我們對於長大的概念抱有一種神秘和向往,認為長大後就會有更多的自由和能力。小時候,我們對於成年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想像,覺得長大後就能夠像大人一樣做很多事情。但我們並沒有真正
Thumbnail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
Thumbnail
近代年輕人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不僅為求生存,更看重享受人生以及追求成就。這樣的轉變引發傳統觀念的衝擊,且被批評為缺乏責任感和積極性。然而,這種觀點在年輕人中卻受到普遍接受。現代年輕人傾向於選擇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生活享受,並通過自身努力探索更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