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Buddha+:Homelessness in colorlessness
❤ 共賞影友:喜歡寫實、有幽默感。懂台語佳。
先說說為什麼這部片是黑白的:導演為了佛像的質感很困擾,決定用黑白來淡化這個問題。雖然創造出「窮人的生活是黑白的;有錢人的生活是『卡樂佛』」的戲劇效果,但也正是因為窮,所以黑白選擇了這部電影,不是這部電影選擇了黑白。
導演黃信堯第一次拍劇情長片就一鳴驚人,除了鍾孟宏導演的合作協助,大概也得力於拍紀錄片出身的好習慣,隨時觀察每一個路邊的人。片中部分劇情稍嫌零碎,但都成為一個立體人物身上鮮活的切片,讓血肉清晰不模糊。例如片中小人物,釋迦,在一個積水半滿的大游泳池裡穿內褲洗澡的畫面,非常魔幻寫實,說是蔡明亮拍的說不定都有人信。但瞭解了這個小人物的生活模式後,這樣的社會閒置資源被這樣的社會閒置人員使用,就成為無比寫實、只是不在你我生活中出現的畫面。每一則真實都因為離觀眾的生活太遠,沾上一點詩意,享有距離帶來的美感,就沒那麼酸苦。只是如導演所說:這些人大概都看不到這部為他們拍的電影。
說起來酸澀,但這是戲院裡整場都有笑聲的黑色幽默電影。電影中充滿了問候彼此母親的髒話、毫無羞恥的調情,以及你知我知大佛知的幹話,都因為無比寫實,就沒那麼低級,只是無比生猛。導演非常坦率地面對這些可能令觀眾光是聽也覺得尷尬的對話,邀請你和主角一起窺看這個多數中產階級觀眾都相當陌生的人際互動。
除了能把懸疑片型拍得步調這麼緩,非常少見之外,觀影的趣味之一還有滿滿的隱喻符號。
人物命名先點出了階級和互動方式,那些被叫成生活中物件的主角們,一個個都是顯而易見的小小人物,跟常常以全名出現的有力人士幾乎不會聯名出現在同一個情境裡,還有一些連姓名都面貌模糊的女性角色,例如 Valerie, 就是大家所想像的,年輕漂亮、在中年男子身旁的女孩。
片中每一角色選擇的語言,也都取材於我們生活中所慣用的社會標籤——那些這樣講話的人,就是我們所以為的,或他們希望我們以為他們是怎樣的人。沒人逃得過這個設定,所以除了林祥生的配樂,演員流暢的口條也讓這部電影非常值得得聽。
另外,導演自己也承認,角色設定就是台灣社會的一套隱喻:小人物是台灣人民,大人物是政府。一句台詞都沒有,但成為片名和整齣劇中最重要道具的大佛,是台灣集體信仰的最大公約數。操持中國口音的角色,也演出了中國,中正廟裡理所當然地供著蔣中正銅像。沒有難懂的譬喻,全都是生活中的就地取材。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寫實,但不艱澀,而且娛樂性飽滿的電影。我相當喜歡電影收尾的時間點,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