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網路不打折,人們就會進書店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網路不打折,人們就會進書店嗎?』當我看見「雙11獨立書店串聯歇業抗議」的新聞時,忍不住在心中這麼想。我是想問,只要書籍從此不再有低價促銷,那書店就能得救了嗎?雙11的促銷活動很多是11月初就開始,但書店們在11月10日貼文,報導是11月11日當天看見的,我覺得如果真要達到甚麼"呼籲"的效果,這個力道應該不太足夠。(當然,"歇業"這種宣傳提前太久也確實不好)
幾十年前當我還是個社會新鮮人時,有位長官在會議上問大家:『如果我們明天不營業,顧客會怎樣?』自那時起,我工作的那些年,被躁鬱的長官與無止境的企劃案幾乎逼瘋,為的就是追逐這個終極的答案:如何讓顧客需要我們。我真的經歷過顧客很需要我們的年代,但很快的我發現我們得製造一些因素來讓顧客需要我們,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我們得用盡手法來讓顧客"以為"他需要我們。
這是我經歷過的大型零售業賣場從藍海駛入紅海,到後來血淋淋的紅海塞滿屍體而進退兩難的真實過程。但我想了想,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哪些店消失了會讓我感到不便或難過......距離我100公尺內的便利商店除外。很遺憾的無論大小,書店就是零售業的一種,不會因為商品是「書」就能繞過市場競爭取得永久生存權。一個電商的雙11就讓書店受衝擊,那別的通路在其他時間的促銷應該也一樣會衝擊書店。這個雙11"呼籲"完了,那下個促銷呢?一般消費者對於"呼籲"這種東西是很冷感的,非買特價不可的消費者也總說自己有苦衷!更別說那種把買特價當成興趣的消費者;而雙11的主要客群偏偏就是這類佔多數。
記得很久以前當我聽說有種叫做「電子閱讀器」的東西時,我第一個念頭是好奇。因為難以想像「閱讀」竟然可以有這麼新鮮的方式,我好奇得不得了。從那時起我就想像我會怎麼用閱讀器進行閱讀,或我是否該買一台電子閱讀器。但我不是會因為好奇或衝動而購物的人,更重要的是,我花了很久很久來思考,我放棄得了手捧著一本書的感覺嗎?
但這個根本經不起考驗。當某天我發現,我可能必須為了那些書而買一間房子之後,就果斷買了電子閱讀器。其實閱讀是個昂貴的興趣。
不過我幾乎毫無適應期的立即接受了電子閱讀器,因為真正帶給我滿足的還是書的內容。如果能獲得一間圖書館豪宅,我也願意嫁給野獸。但終究我沒有豪宅,幸好也不需要野獸,因為閱讀器能解決許多問題。手上有一本"書"的感覺,一言難以蔽之,但這只能算是閱讀的附加體驗,取代不了閱讀本身。
這可能有點扯遠了,但我想說的是,事實證明「書」可以用另一種更簡便又低成本的形式存在,我相信很快的出版業與創作者在電子書市場,也一定能找到一個良好的收益方式,那麼實體書這樣的商品還能存在多久?到時候「書店」能用甚麼樣的形式存在呢?而這一切很有可能在我們都還活著的時候就會發生。
曾經書店對我而言是除了家之外最重要的地方。不論在何處,只要有整排的書架就會讓我感到興奮,書店特有的味道對我而言有種鎮靜的功效。就算想買的書都已經買了,我還是會站在書架前面把平面展示書的封面、書腰都津津有味的看一遍,如此一來總是免不了又帶走幾本我不曾讀過的作者。
我相信有些東西是無可取代的,希望書店是其中一種。以前當某家重慶南路的老書店要停業時,我在心裡面嘆息過:『這一天終於還是來了』,覺得人生當中微小的某一部分也跟著走了。你無法避免某些美好的人事物在你面前消逝,但如我之渺小改變不了宇宙的話,那就選擇繼續生活。
世界末日時我要帶走二個閱讀器和這本書。二個閱讀器在不充電的狀態下應該勉強維持一個月,而這本書能維持到地球燃盡為止。
挑戰日檢N1的心路歷程 日語原文小說閱讀心得 影劇動畫心得 生活中的各種想法 可能還有些其他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文春周刊官網看到的一則報導,標題聳動又是和動畫製作有關係,忍不住點進去看了。從報導中可以看到,我所喜愛的日本動畫業是由多少人無償的血汗與熱情才能支撐起來的。
本想來寫一下自己高中時期的黑歷史...但當我點開二個月不想寫的文章頁面,想認真抖一下黑歷史的時候,瞬間想起另一件事情。
  有好的原著就會有好的劇情;看過這麼多改編動畫的我真心表示:不一定!但這部運動系動畫出乎我意料地劇情出色,讓我差點忘了讚嘆動畫公司的優秀表現。
  有時候我會想:也許我的程度已經有N1了。比如說聽力這種事情,就是日語從耳朵進到大腦,到我可以理解的所需時間,來得及在下一句台詞之前完成所有的解析動作,就可以算是"聽懂"。
  推理在日本是不退燒的小說題材,因此日式推理已經發展到沒有甚麼特定的形式,舉凡科幻、恐怖、奇幻冒險甚至言情與BL都要變成推理。
  綾辻老師推行的「新本格ミステリ(新本格推理)」也正好滿三十年。其實這和我的推理小說閱讀歷程很接近。差不多綾辻老師出道的年代,我開始迷上日式推理小說。從赤川次郎到西村京太郎,還有在當時早已是推理大師的橫溝正史、松本清張等,我也分不出甚麼"派",總之看就對了。於是這樣隨便看了三十多年的推理小說...
在文春周刊官網看到的一則報導,標題聳動又是和動畫製作有關係,忍不住點進去看了。從報導中可以看到,我所喜愛的日本動畫業是由多少人無償的血汗與熱情才能支撐起來的。
本想來寫一下自己高中時期的黑歷史...但當我點開二個月不想寫的文章頁面,想認真抖一下黑歷史的時候,瞬間想起另一件事情。
  有好的原著就會有好的劇情;看過這麼多改編動畫的我真心表示:不一定!但這部運動系動畫出乎我意料地劇情出色,讓我差點忘了讚嘆動畫公司的優秀表現。
  有時候我會想:也許我的程度已經有N1了。比如說聽力這種事情,就是日語從耳朵進到大腦,到我可以理解的所需時間,來得及在下一句台詞之前完成所有的解析動作,就可以算是"聽懂"。
  推理在日本是不退燒的小說題材,因此日式推理已經發展到沒有甚麼特定的形式,舉凡科幻、恐怖、奇幻冒險甚至言情與BL都要變成推理。
  綾辻老師推行的「新本格ミステリ(新本格推理)」也正好滿三十年。其實這和我的推理小說閱讀歷程很接近。差不多綾辻老師出道的年代,我開始迷上日式推理小說。從赤川次郎到西村京太郎,還有在當時早已是推理大師的橫溝正史、松本清張等,我也分不出甚麼"派",總之看就對了。於是這樣隨便看了三十多年的推理小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請大家多多用行動支持書店,有生存空間才能百花齊放。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前幾天,臉書熱議著反對不買書的各方訊息,由於臉書餵給我的評論和我的立場不同,忍不住手癢寫了我的看法。 我的立場就如標題所述,能借書就不買書,能買電子書就不考慮紙本書。 我在多年前就如此想,有舊文如下。 放下紙本書,我開始愛上電子書的三個理由 連想買書的念頭都跟著斷捨離了 以下我針對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各出奇招,非常有趣,各式各樣的銷售模式,比起網路販售或電子書的銷售模式,能尋求的生存方式,已經不是關乎價格或便利性,而是人們在意的什麼? 而這個什麼?可能是傳統書店最厲害武器,果然還是互動導向與人性化的銷售。 說實話,以上介紹的銷售模式,我是都很想體驗,閱讀是有趣,但去這種書店消費與互動,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請大家多多用行動支持書店,有生存空間才能百花齊放。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前幾天,臉書熱議著反對不買書的各方訊息,由於臉書餵給我的評論和我的立場不同,忍不住手癢寫了我的看法。 我的立場就如標題所述,能借書就不買書,能買電子書就不考慮紙本書。 我在多年前就如此想,有舊文如下。 放下紙本書,我開始愛上電子書的三個理由 連想買書的念頭都跟著斷捨離了 以下我針對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各出奇招,非常有趣,各式各樣的銷售模式,比起網路販售或電子書的銷售模式,能尋求的生存方式,已經不是關乎價格或便利性,而是人們在意的什麼? 而這個什麼?可能是傳統書店最厲害武器,果然還是互動導向與人性化的銷售。 說實話,以上介紹的銷售模式,我是都很想體驗,閱讀是有趣,但去這種書店消費與互動,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