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給「知識」的報酬。在看完《一個人的出版史》之後

2020/12/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個人的出版史,傅瑞德。
這本書是傅瑞德的實驗計畫,關於數位出版品「從文章到電子書的過程」,書中文章橫跨年代超過十年,第一篇文章寫於2000年初,全書初稿完成於2009年,於2012年增補後推出數位版提供免費下載,紙本初版發行於2013年。
內容收錄從2000年到2012年,傅瑞德在數位出版市場的經歷,關於電子書產業面的觀察和評論。
雖然是將近十到二十年前的見解看法,對照現況其實並未全數走入歷史(雖然其中提到的許多發行品已經停刊消失),如今的市場、技術、平台、載具都發生更多變化,卻依然是同一個「紙本已經往下掉落,但數位化閱讀還沒有崛起」的世界。
寫文章最難的事情是製作內容,需要時間耙梳、整理、校正、編排,(以數位出版來說)「出版」往往只是按個鍵而已。
紙本出版和數位出版。
閱讀是一種透過文字汲取信息為己所用的途徑,根據這樣的定義,用什麼方式看就不是絕對關鍵。
在印刷機器和數位排版的進步之下,實體書的製作門檻逐漸降低,交給出版社出版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紙本出版方式。許多作者開始同時身兼投資者、內容供應者、編輯、行銷、銷售通路的角色,如何申請國際標準書號ISBN的資訊就寫在網路上。
網路融入日常生活,人們盯著螢幕看的時間越來越長,隨時隨地都在滑手機,看什麼內容都可以,相較於上一代,我們沒有「不喜歡從螢幕閱讀」的問題。
對大多數還不習慣電子書的閱讀者來說,閱讀包含精神上的享受,除了文字之外,書籍的質感、形狀、厚度、重量、材質、氣味,都是閱讀體驗的一部分。只要能接受使用螢幕或是電子紙閱讀,所有閱讀者都是電子書的潛在讀者。
電子書和數位出版品。
比起紙本出版,數位出版品的內容更加包羅萬象,從文字(電子書)、文字加圖片(數位雜誌),到動畫、影片、語音、互動、遊戲皆有可能。
硬體的呈現效果(電子書閱讀器、平板電腦、手機)和軟體的檔案規格及排版形式互相影響,硬體和軟體的可能性比起傳統出版都大幅增加,前後相乘的差異也就遠大於紙本文字書和紙本雜誌之間的距離。
如何從傳統出版品跨越到數位出版品,相較於為了共通編輯程序或是軟硬體相容性造成的侷限,傅瑞德偏向發揮並強調平台特性,將內容全部重新打造,不過這樣的製作方式在2011年有檔案太大的問題(iPad於2010年上市)。
誠如傅瑞德所說,「或許過了三年之後,現在所想的問題也都不是問題了」,對當年iPad的儲存空間來說,1GB的檔案是個負擔,時至今日,買1TB的硬碟像買白菜一樣,iPad Pro的容量也升級到1TB。
數位出版的商機之一是讓人「在適當長度的時間內享受閱讀體驗」,文字閱讀可以估算閱讀時間,Youtube影片和Podcast音檔在剪輯時也能調整時間長度,如何填補瑣碎時間、掌握讀者的閱讀節奏,成為現代作者的新功課。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39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