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沙茶醬的味道與身世。在看完《沙茶》之後

2021/02/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沙茶,曾齡儀。
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這本書是一本論文,關於「沙茶」背後的故事,The Untold Story of Shacha Sauce,透過訪談與文獻資料(包括史料和報章雜誌),探討近代臺灣沙茶醬的發展變遷與消費文化。
只要以「火鍋」方式聚餐,大抵少不了「沙茶醬」,其他像是沙茶炒牛肉、沙茶炒羊肉、沙茶炒空心菜、沙茶炒麵、沙茶炒飯,都是常見的菜色。
沙茶是現在臺灣餐桌上常見的口味,不過在當年,沙茶其實是個「舶來品」,身世可追溯至南洋的「沙嗲醬」(成分包括花生粉、薑黃、椰奶、棕櫚糖、南薑、小茴香、胡荽子、羅望子、檸檬汁、香茅、蔥、蒜、花椒等香料)。
我們現在吃的「沙茶醬」是二戰後,由來自廣東地區的潮汕移民將「沙茶菜餚」帶到臺灣,進而演變而成的、臺灣口味的醬料。
沙茶醬的味道與身世。
醬料是飲食文化中的關鍵角色,移民是推動飲食變遷與融合的重要因素,地區型的製法和口味會在跨越地理邊界之後,於新的環境中產生不同風貌。「沙茶」從南洋到潮汕改版過一次,從潮汕到臺灣再改版一次。
沙茶醬的製作過程非常繁複,依據我之前看過的汕頭人「馬蹄廚房」的影片,材料非常多,包括海貨的瑤柱、蝦米、蝦皮、大地魚,堅果的花生、芝麻,香料的草果、桂皮、芫荽籽、小茴香、八角、丁香、香葉、甘草、陳皮、辣椒粉,配菜的蒜頭、蔥、紅蔥頭、南薑,全部食材打碎,依序入油拌炒,最後再以糖、魚露、醬油調味。
「牛頭牌」沙茶醬誕生於一九六八年臺南市的一間家庭式小工廠,而後銷路極好,不斷擴廠,現在瓶身的成分標示為:大豆沙拉油、魚乾、蒜頭、南薑粉、椰子粉、蔥乾、芝麻、赤尾青、辣椒粉、食鹽、咖哩粉、胡椒。
在這本書的訪談可以發現,每家「沙茶菜餚」能寫出來的沙茶材料略有不同,大家都有各自作為商業機密的秘密配方。
臺灣飲食變遷。
除了「沙茶」之外,這本書研究了將沙茶帶來臺灣的戰後潮汕移民,以高雄、臺南、臺北為主要居住地區,使用「移民三把刀」之首的「菜刀」,許多潮汕人投入餐飲事業,不只是第一線的餐館,還有食品加工業及中藥行,臺灣從南到北都有沙茶店家的家族故事。
以前務農的臺灣人不吃牛肉,在沙茶菜餚傳入台灣後,「沙茶牛肉爐」的逐漸普及、加上農業轉向工商業的社會轉型,改變了二戰後臺灣的肉類飲食習慣。
「萬物皆可煮」,火鍋是最方便的料理方式,無論是日治時期開始推廣的鋤燒(壽喜燒),還是在二戰後出現的汕頭沙茶火鍋、韓國石頭火鍋、東北酸菜白肉鍋、四川麻辣火鍋,這些源自於外地的飲食方式,促進了臺灣的飲食發展。
當食物隨著人移動,並在新的地方發展出具有當地味道的獨特樣貌,「外來」與「在地化」的過程,讓「沙茶」成為臺灣飲食的一部分。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39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