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匯聚所帶來的大好機會,台灣必須把握住,並藉此鋪設讓未來可以成長的土壤。
現在的台灣,雖然少了很多海外觀光客,但可能是近幾年來最多海外白領長駐台灣的時候。過去兩年最熱門的兩個熱詞相遇了,人才危機的「灰犀牛」遇見了疫情的「黑天鵝」,兩種危機事件此時正在台灣展現。因為疫情,許多原本在海外工作的台灣青年都返回了台灣,其中一大部分就此離職回到台灣找尋新的機會,而各大五星級飯店也都多了不少「包月」甚至「包季」房客。這會是候鳥過境嗎?
五年前一份名為「全球人才2021」(Global Talent 2021)的研究報告裡,台灣在所有被調查的國家當中是屬於人才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這份英國牛津經濟研究研究院 (Oxford Economics )的報告預測了2021年全球各國人才供需的落差程度,墊底的台灣是「-1.5」,倒數第二的日本則是「-1.4」,主要原因是人口老化、總人口減少,且當時日本的政策並不夠支持技術移民。如果持續惡化,人才缺口現象就造成嚴重的國力衰弱。
2021年馬上就要到了,兩國各做了甚麼?日本推出了號稱全球門檻最低的綠卡,預計吸引一萬優秀人才移民日本,這幾年也頻頻聽說日本各公司大力挖角台灣人才的消息。台灣在2018年也堆出了「就業金卡」後申請數成長緩慢,但因為疫情今年發卡爆量,在今年九月發出了第1,000張。
表面上現在似乎因為台灣在防疫上的好成績,多方面的獲得了世界各地的認可。但這些人才來到台灣了,然後呢?
人才斷層要解決,人願意來到台灣還只是第一步。我在立院任內協助推動了「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的通過,使得後續有機會推出就業金卡,當初也協助 YouTube 共同創辦人陳士駿取得第一張金卡,而這只是個開始。
關於留住這些人才的方式,台灣應該從長計議。例如,這樣的高階人才有相當多都已成家立業,但對於協助這些人才舉家遷徙的配套依然不足,對於如何協助子女就學、融入環境等,都是這些海外人才的痛點。
除了現有政策,人才市場可能也還未做好準備。不少公司並未做好接收國際化員工的準備,企業內部的招聘流程到制度規劃,對外籍人士都還不夠友善,這對於想要加大力道在台深耕的人而言都是相當大的阻礙,而這其實也是政府可以投入輔導各企業的部分,除了針對外籍人士本身的租稅優惠,更應該提供更多誘因使企業願意引進外籍人才。
就我的觀察,好幾位從矽谷來台的創投,一開始只專注在躲避疫情,當初步安頓好,開始研究台灣的各方面的環境時,才開始意識到許多問題。台灣的許多資金、投資限制尚未與時俱進,導致這些海外人才想要把資金引入台灣,或是在台灣設立公司、進行招聘,都會遇到語言不通以及法規無所適從的情況。即便有些網站有設計英文版,但這些方案與配套措施的關鍵字並未廣為人知,這些很樂意長期在台灣投資,甚至將海外公司的員工都帶來台灣的海外朋友們,都不知道哪些事情該找哪些單位。一個針對舉家遷徙或是創業、投資相關的一站式服務窗口是必要的,例如,如果想藉此機會將公司總部遷到台灣的專屬單一窗口。
近期台積電的市值飆升到進入世界前十名,而除了台灣這幾年人才輩出的專業展現外,更重要的就是與張忠謀董事長一樣,當年大量回到台灣的海外專業人才打下了這個江山的基礎,此時此刻,或許正是我們的下一個轉機,可以透過引入新的技術、服務與人才並藉此進行碰撞,引領一波全新的產業轉型、產業升級!
長期的醫療、公衛準備,是一次漂亮的防守,讓台灣迎來現在的這份機會,但是機會來了我們是否能把握?如果讓海外人才變成快閃台灣,讓這些人才群聚在台灣變成一次長期避難的度假,這將浪費了過去多年來的累積與最好的時勢。該是時候,我們來打一次更加漂亮的進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