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病態人格者自古就存在。在看完《病態人格》之後

2021/02/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病態人格,中野信子。
是藏著惡意的善良,還是富有魅力的瘋狂?
這本書的作者中野信子是腦科學專家,透過腦科學的觀點來探討何謂「病態人格者」。根據診斷基準不同,病態人格者佔人口比例的數據從0.75%到4%都有學者提出,可以說大約每100人就有1位是病態人格者。
「精神病態」(psychopathy)原本是診斷上的概念,目的是用來說明連續殺人犯的反社會人格,在精神醫學領域,只有名為「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症」的診斷基準。
病態人格者的診斷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有大片灰色地帶,這是一種人們在情感層面、人際關係層面、行為層面的「複合障礙」,為了方便閱讀和理解,書中直接概括地將「病態人格傾向較高者」稱為「病態人格者」。
如何辨識病態人格者。
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是病態人格者「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他們在做出違反道德的行為時「沒有罪惡感」,雖然無法感受,卻善於判斷其他人的心理狀況,能夠輕易獲得他人信任,偽裝成普通人,甚至進一步偽裝成「好人」。
道德觀有很多面向,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對他人造成危害」,直觀來說是不能殺人,並且在生理和心理都不該蓄意傷害他人,我會這麼覺得,是因為我的腦子讓我這樣想。
掌管人類認知功能的腦區,大致上可以劃分為「大腦邊緣系統為中心,掌管情緒的部位」,和「前額葉皮質為中心,掌管思考的部位」兩種功能區域。
當隸屬前者的「杏仁核」活性過低,會導致人缺乏動物基本情緒,像是恐懼和不安;而同理心和良心這兩個行為煞車,則是來自於隸屬後者的「眼眶額葉皮質」和「內側前額葉皮質」。
由於大腦功能異常,病態人格者無法理解「反社會行為」是不能做的事。
成功與失敗的病態人格者。
同樣是在情緒上無法理解「不能傷害他人」,病態人格者還是有「成功」與「失敗」之分,關鍵在於腦中掌管冷靜判斷的「背後側前額葉皮質」。
「失敗」的病態人格者會毫不猶豫地犯罪,成為連續殺人犯或慣竊,終有一天被捕入獄;「成功」的病態人格者明白「法治社會不能犯罪」,轉而藏身於生活周遭,巧妙地利用他人讓自己過得更好,不會輕易顯露本性。
不畏風險成大事的氣度、魅惑大眾的才能、推動付出極大犧牲的改革、逆境生存的英雄、無視規則開創新世界、為達成目的不擇手段,這些「成功人士」的特質,都是病態人格者的特質。
慣性說謊、假造經歷與頭銜、透過爭議發言帶風向、玩弄他人感情,這些常見的人格特質,都是活在現代的病態人格者。
現今的腦科學已經可以透過影像診斷的方式,明確指出是「某部分活性異常」、「某連結程度不足」等狀況造成心理學現象(例如:沒有良心),由於大腦可能因為社會問題而後天受損,實際原因究竟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環境,很難給出結論。
雖然可能有點難以接受,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些人「不會反省」、「不怕刑罰」、「遭受批評也不痛不癢」,對於這樣的人來說,現有的社會制度及規則幾乎沒有意義,我們根本拿他們沒轍。
除了在生活中學會辨認並且遠離之外,該如何與病態人格者共存,是整體社會必須思考的議題。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39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