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指數投資工具的盲點

2021/03/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文提到使用追蹤大盤指數的投資工具,是指追蹤市值加權指數(價格加權之後再討論),然而隨著這類型指數投資工具愈趨發達,會產生一些問題,造成投資進程中不必要的耗損。
以A公司為例,分別從大型股、中型股的角度來剖析。

🔔大型股的角度

納入指數成分股
指數編撰公司(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明晟MSCI、富時FTSE等)宣布將A公司納入指數成分股,投資工具為了複製指數,勢必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買入A公司的股票(不論股價多少),而民眾會基於這樣的心理,會在投資工具操作之前,預先買入A公司的股票,因為投資工具不論價格高低都會購入A公司的股票,而此行為將推升A公司的股價上漲,然而此時投資工具買入時,A公司的股票已被高估,因此可能會降低使用大型股指數投資工具者未來的預期報酬。
近期較知名的是特斯拉被納入標準普爾500(S&P500)。
剔除指數成分股
反之, A公司被指數編撰公司宣布從大型股剔除、納入中型股成分股,因為A公司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後將不在是大型股的成分股,所以追蹤大型股指數的各種投資工具將不計價格的拋售該A公司股票,而民眾基於這樣的心理會提前賣出,驅使股價下跌,導致投資工具賣出時,A公司的股價被過度低估,造成使用大型股指數投資工具者的虧損。

🔔中型股的角度

納入指數成分股
延續前面A公司被剔除大型股、納入中型股指數成分股的例子,因為A公司剔除之前已經被過度低估,因此當追蹤中型股指數的投資工具購入A公司股票時,是以相對先前「便宜」的價格買入,所以使用中型股指數的投資工具者可能會因潛在的預期報酬而受益。(佈局墮落天使債Fallen Angel的投資者,即採用類似的策略提升期望報酬)
剔除指數成分股
反之,假設B公司被指數編撰公司從小型股剔除,納入中型股指數成分股,結果也會跟中型股進入大型股的進程一樣。

🧭結論

實務上,投資者可能會基於某些理由
  • 自行搭配各種投資工具持有全市場指數,以降低內扣費用
  • 偏愛而加重某一類型的投資工具比例
  • 資產配置玩上癮
  • 其他
選擇以大型股、中型股、小型股的分類買入不同的投資工具配置資產,然而指數的成分股在調整的過程,公司會在各個分類之間進出,周轉率會提升導致無謂的耗損(交易手續費、買賣價差等)。
當然,市場總是存在不理性的成分,本文的推論也難以一概全,但面對充滿尚不可知的未來,理性的投資人要盡可能在能控制的部分減少風險、避免耗損,所以如果能選擇追蹤全市場指數的投資工具(同時持有大、中、小型股,甚至巨大型、微型股),只要公司還沒下市,不論調整後在大、中、小型股間流動,也不會對投資人造成影響, 而這也是撇除博弈成分外,投資人唯一能做的理性選擇。
Mr. 啄木鳥
Mr. 啄木鳥
F.I.R.E.理財族,喜歡閱讀和思考 崇尚極簡主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