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IF OFFICE,午後陽光正好灑進辦公室,走過一幅看似童心未眠的藍色塗鴉,穿著西裝又在細節上不失玩趣味的馮宇,踩著從容的步伐親切招呼我們到有著透明帷幕、可以坐賞都市景色的小會議室。這裡,就是許多公部門設計案件的變身基地。
擴大的格局、疫情的挑戰
聊到最近做的有趣案子,馮宇說,隨著設計越來越被重視、公部門內新進的科員又有了年輕的人力注入,他們做的案件與之前相比越來越大,投入的人力、格局都不一樣,十分叫人期待;不過這既是好事,又在疫情的嚴峻下,面臨更大的風險與挑戰。
像是今年的新竹燈會主視覺就是由IF OFFICE負責設計,眼看活動近在眼前,卻因著疫情一時的緊張,只好很可惜地取消。但瘟疫之下,仍有令人雀躍、成功達陣的作品誕生。
「《公共消防設備再設計》這個案子,其實算是台灣設計院主動來找我們談的。」他說,因為覺得很有意義就接手了。
《公共消防設備再設計》由台灣設計研究院和消防署跨部會合作,由馮宇擔任視覺設計總監,無氏製作吳孝儒擔任產品設計總監,對消防設備其「強烈警示」與「環境融合」的取捨平衡問題以設計推演到真正可落實的產出。
現在,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松山文創園區......等空間都可看到改造後在建築角落低調鎮守祝融的新版公用滅火器和室內消防栓箱,然而這只是他們擴展設計力的其中一步。
公部門願意美感改造,是值得鼓勵的一件事
正如開頭所提,IF OFFICE開始接起縣市級甚至國家級的案子,對於公部門開始將設計納入政策的一環,馮宇是怎麼看這一步的?
「公部門有這個心,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一件事。」他說。或許他的腦中也正閃現各種來回溝通的記憶,此起彼落,像一場全台灣都在看的球場。
馮宇觀察到,公部門發現在政策中導入設計會帶來兩個好處:第一是首長的公關資本—在施政能力足夠的前提下,設計能使政策結果更好擴散、增加個人魅力;第二是不涉及個人的全體利益,設計能為全體國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設計的本質即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這何嘗不是公家為全民服務的初衷之一呢?
「像設研院(TDRI台灣設計研究院),他們算是一個半公家機關,所以扮演著如同媒介的角色。以往的案件,公部門比較處於被動的角色,等待外界啟發來認知,會比較費心,但是因著這個媒介的介入,推動設計的機動性就變高了。但是,」他稍作手勢,便看見場上一顆躍躍欲試的球被拋起,朝著民眾、設計師的方向前進。
「在過程中要克服種種關卡,例如法律、預算、基層人員......等等的限制,所以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不過就算如此,還是非常值得鼓勵的,因為公部門要意識到且踏出這一步很不容易。」
只要有一小步的進步,接下來就有第二第三第四步,越做越好。
語句隨著球落地彈起,他又談到民眾對此改變的態度:「(民眾)可以批評,但我覺得要稍微收斂一點。這就像政府拋了一顆球,我們接到之後,要正向地、控制力道丟回去,這樣才不至於澆熄他們的熱情,讓設計介入公共的可能性變小。」
在此,上半局告了一段落。
如果能重新設計桃園
雖然全台街景都是出了名的「多元豐富」,但桃園似乎又更加引人注目了點。馮宇大學時期念的是位於桃園八德的元智大學,在這裡度過四年的他對桃園市容有深刻印象。
問起如果他能接手重新設計桃園,他最想改造哪裡?
「我想是火車站吧!」他笑答,由於市景跟交通是外地人對桃園的第一印象,因此火車站會是很重要的一塊。另外,也要去想地方特色是什麼?想凸顯什麼?有什麼代表性的軟硬體服務?這都是需要思考的點。
「其實我覺得全國各縣市都有設計的需求,如何從中挖掘『設計』能為我們做什麼事?我們想透過設計師的思維凸顯何種價值?而且,也不是說好看就好了,又要顧慮到關乎市民福利跟權益的各種制度和設施。」
聽起來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我們期待未來如果有能跟IF OFFICE合作的機會,這裡會有全新的設計能量注入。
學生,九局下半
既然局都開在桃園了,我們也聊到在學生即將畢業的階段,往往會看到他們能力上的飄忽不定、以及對未來抉擇的迷惘。究竟從高職到大專生的設計作品中缺乏成熟度的狀況,是學生能力的問題還是學校設計教育的問題?
「以設計師來說,有兩件事會影響他的作品;一個是經驗、一個是年齡。經驗就不多說了,每個人都是逐漸成長而來的,但年齡就跟生活體會、視野有關,心智會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上。」
他喝了一口玻璃杯中的水,繼續回答我們對學生進入職場的問題:「我不會特別去建議工作要怎麼走才是最好的。每個人適合的路都不同,有人去大公司、有人去接案、有人走創業。重點是找到自己想走的路,以及路上累積了什麼?」
例如學生接案就是新手等級,可能沒這麼多籌碼能篩選客戶品質,合作經驗不愉快的比例比較大、改東改西錢又不多......等等;但他們能夠累積金錢、社會經驗、技術,甚至溝通談判的技巧。如果有人進到好公司,同事大概也是蠻厲害的,有可學習之處。
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重複不要緊,做好做滿最重要
對於比賽,我們綜合了過去幾年的觀察,發現每年都有相當多的隊伍跟跟當地社區或團體組織合作,去開發新商品或是更新視覺系統。幾乎100組裡面就有65組是做類似的改造主題,不知道以評審的角度,馮宇怎麼看待主題重複性高的作品? 他說,還是看結果。 「不管他們做什麼,只要成果是好的設計,我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啊!我喜歡』,那它就是一件好的作品。」 就像球賽評比,到底是比分數?球員的身姿?甚至發球技術?整個設計獎競賽如果有特定的主軸核心,便會連帶影響評審的評分權衡;所以假設這場比賽的主題是專門為了鼓勵新創,那作品的內容是否有切題就會很重要。
精確瞄準,優美上籃—設計師的理性與感性
最後,隨著下半局也差不多要落幕了,對於不久後即將換他們上場的學生,馮宇有什麼建議或是想說的話呢?
「我們還是希望說,有兩個建議:一個就是,對自己要很勇敢。這個勇敢的意思是,在創意表現跟發想上要很勇敢。」
「那另一方面,要很務實。要知道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步驟,你發現了什麼問題、用什麼方式來解決他,這會是評審很注重的。另一個講法其實就是左腦右腦要很平衡啦,理性與感性兼顧,作品才會非常完整。」
不只是前端思考,無論從任何角度與階段看這個問題,只要掌握這兩個關鍵,學生透過創意、視覺表現、或者一些設計思考的機制等方法去解決問題,進而射籃命中,那評審一定會感受到產出作品論述的完整性以及思考的成熟度。
編輯/郭坷
採訪/張昱傑
攝影/林聖偉
核稿/王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