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中的塑膠藏品?
「塑膠」自20世紀初問世以來,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廣泛運用在各種不同的領域。
隨著近年複合媒材、快速回應收藏...等有關的物件進入博物館,從1969年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太空衣、大量使用塑膠材質的普普藝術,到當代藝術作品與快速回應收藏中的樂高積木、抗議標語⋯等,博物館中的塑膠藏品比例可說是越來越高。
但是,由於大部分的塑膠降解速度非常緩慢,大量的塑膠垃圾不斷累積成為環境問題,使得大部份時候,人們對於塑膠有著不容易劣化變質的既定成見。
事實上,塑膠屬於聚合物,它的種類很多,而且時常推陳出新,彼此之間成份大不相同;其中,部分材料的穩定性低。
因此,其實塑膠也需要保存與照護。
塑膠也會劣化變質?
塑膠可能因爲時間一久,或在某些情形下(如:紫外線、空氣、相對濕度、溫度…等)而出現像是:變色泛黃、起泡、收縮、翹曲、破裂、變黏的情形,嚴重時,還會脆化成粉末狀。
特別是:聚氯乙烯 (PVC)、PU泡棉(polyurethane foam)、橡膠(rubber)、醋酸纖維素(cellulose acetate)、硝酸纖維素(cellulose nitrate)這五種,已經被歐美博物館列入不穩定且須觀察的塑膠種類。
尤其後兩者降解時,其化學反應還可能影響周邊擺放的藏品,所以,博物館需要特別留意藏品中是否有前述的塑膠種類。
此外,塑膠物件的劣化變質有時候發生地很突然和快速,沒有任何前兆,無形中也增加了照護塑膠藏品的難度。
歐美博物館怎麼做?
面對館藏中的塑膠藏品,不少西方大館很早就開始籌備保存修復的工作。
擁有龐大世界級藝術、設計、工藝等不同媒材藏品的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Albert Museum)於1992年任命了第一位專責塑膠藏品的保存人員,並對館藏中所有含有塑膠成份的物件進行了盤點調查。
位於洛杉磯的蓋堤文物保護中心(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則是自2007年開始啟動現代及當代藝術研究計畫(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Research),其中就針對保存塑膠藝術品設置了獨立的修復技術及科學研究團隊。
2012年,歐盟第七期科研架構計畫(FP7)更正式將博物館中保存的塑膠藏品列入討論,簡稱POPART(Preservation of Plastic Artefacts in museum collections),不少歐洲博物館開始重視庫房與展場中的塑膠文物及藝術品。
這幾年英國倫敦地區的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等,都有聘請對塑膠有專業瞭解的化學家和保存人員來協助照護含有塑膠的典藏品。
資深的塑膠類保存人員Fabiana Portoni曾撰文表示:
說到大英博物館時,塑膠可能不是大家會想到的一種材料。然而,大英博物館收藏了超過800萬件的藏品,其中至少就有1萬5千件館藏是由塑膠製成或局部組成的。
今年初,倫敦博物館宣布收藏2018年美國前總統川普訪問英國時,民間抗議團體製作的大型「川普嬰兒」造型氣球,考量該氣球主要由PVC塑膠製成,館方積極與化學家、塑膠類的保存技術人員合作,來研究更詳細的組成成分,以制定合適的保存維護計畫。
保存塑膠類藏品為什麼很困難?
儘管目前幾乎所有的博物館藏品中,都能找到塑膠的身影。
但是,面對各式各樣的塑膠種類,許多博物館對塑膠保存的認知十分有限,更遑論不同的塑膠成份涉及不同的維護方式。尤其是塑膠的保存具有相當的複雜度,一個塑膠藏品上可能同時具有A和B兩種材質(或更多),A材質理想的保存環境並不一定適合B材質。又不少博物館沒有足夠的資源、檢測設備、專業人力能實際分析藏品的成份,來量身制定合適的保存維護計畫,使得博物館要保存塑膠成為了一大挑戰。
英國博物館近期有越來越多的討論顯示,如果接下來不積極就相關保存領域進行研究和規劃,塑膠藏品劣化的問題將會日益加劇,並可能成為現今和未來博物館、美術館越來越迫切且亟待正視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