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媒體識讀能力漫談

2021/05/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跟朋友聊到識讀能力,決定來梳理一下自身對媒體的識讀與判斷。
自媒體爆炸的時代(Photo by Nicole De Khors from Burst)
前段時間「校正回歸」粉墨登場,讓人們紛紛詢問原由和意思,有些媒體/自媒體信誓旦旦說校正回歸就是 backlog,似乎沒有注意backlog (累積的工作) 和 backfill (回填)的不同,而且跟官方翻譯 retroactively add (影響過去的新增),也不一樣。
如果沒有多花些力氣去分辨,會變得更難理解校正回歸,而分辨的這段過程,就是媒體識讀的一環。
培養媒體識讀,指的是要獲得辨識並靈活運用媒體的能力。能辨識就要能區分內容中的「事實、想像、假設、意見、分析、錯誤」等等;而靈活運用媒體,一般則是能運用媒體內容進行論述,為自己的想法提供論點。
梳理自己在做媒體識讀時的流程,我注意到自己通常會做三件事情,先後順序是從檢視自己對媒體的了解,接著查驗自我判斷和內容,最後做出簡單論述。
先談談我平常會從那些角度去了解媒體:除了查一查媒體的背景,我還會去思考這個媒體的特色是什麼?會從怎麼樣的立場去談事情?獨特賣點是什麼?
以某些社群平台上的知名網紅來說:不少網紅是靠特定立場和人設來當獨特賣點,有時多看幾篇就會注意到,內容充斥著想像和主觀意見,許多獨家消息更是難以證實。也不難想像真實性並不是這些網紅重點,重點是維持人設一致性來鞏固流量。
而舉個新聞媒體的教科書,公視。之前某起車禍意外中的亡者是名嘴母親,公視報導完全沒提到這項個資,重點在肇事駕駛疑似掩蓋酒駕的經過跟移送法辦。這也就是公視的特色,這種教科書般的合理性與注重社會影響,也算是他們的獨特賣點。
當我知道確認我有多了解媒體之後,我就會開始閱讀媒體,同時開始查驗自我,這時候我得分清楚哪個部分是自己的意見,哪個部份媒體的內容。
比方說看到新聞標題是「XXX市長宣布:OOOOO」時,內心冒出了:「XXX市長在說謊」的想法。嗯,當然這個想法毫無疑問來自讀者,不說其他的,標題上也還沒來得及說什麼判斷。會冒出「說謊」,顯然是讀者意見而非媒體內容。
區分出媒體的內容,也就能查證,開頭提到的 backlog,隨意丟到英文字典去查證,就能看到原意。這個步驟很難,難在注意到「必須查證」,畢竟我們會去花時間看一個媒體,通常代表有著基本的信賴,而不會去質疑每一句話。
所以,我自己也就是多看幾種不同的媒體,多找幾個不同出處,通常在不同出處的內容中,很自然就會看到需要查證的部分,也更能判斷有多少是出自媒體本身的意見和分析。
當查證完之後,就到了完成論述的步驟,這也是媒體識讀中,我覺得最重要的一環。
之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因為論述是溝通的基本,論述具有傳達的功能,論述也可以被挑戰。同時論述具有未來性,透過產生新的論述,也可能產生出新的反思,甚至因為被推翻而看見自身盲點,更加了解自己。
但論述也是一層層完善的,比方說最基本的:「校正回歸是指揮中心發明的詞彙」,接著推論:「校正回歸的發明是為了XXXX」,但要如何讓推論具有說服力呢?就需要推論方法了。不過這篇重點不是推論方法,可能之後再寫了。
最後回到最基本的,那麼媒體是什麼呢?我們什麼時候要用上媒體識讀的方式呢?
雖然本篇舉的例子大多數是新聞,但新聞僅是媒體的一種,我基本上是主張盡量廣泛的定義,例如:「媒體指的是一種人體之外的媒介物,透過此一媒介物,人們以達成溝通或傳播的目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寫這篇,這一年多來我陸陸續續地寫了些影評。而影評就是利用大眾媒體的內容來創作延伸作品,也是一種媒體識讀後的產出。所以算是梳理一下這些書寫的心得,並且拿來用在更大範圍的媒體識讀上。
當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用在那些社群平台上的自媒體,甚至是各種推文和網路言論上。
是的,也請用在這篇上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翡翠綠切開來都黑的
翡翠綠切開來都黑的
最近被下背痛纏上,但我需要的是靈感,只期待靈感跟下背痛一樣如影隨形難以根治。 如有合作及文章內容回饋等事宜,請洽:[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