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賽事期間,比賽接踵而來,一場接著一場,我是桌球大外行,能追到球就不錯了,很難細看選手的戰略、技巧或特色,但還是想談一下前天看莊智淵打16強的一些聯想。
主要是莊智淵獨身一人的形象太過鮮明,不免讓人印象深刻。
從社群媒體所下的標題,「孤獨的男人」「一個人的奧運」「孤身奮戰」,好像連電影〈葉問〉的台詞都出來了,總之,投射出的形象就是一人踽踽獨行,孤立無援,沒有幫助,也沒有支持,遇到困難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因為冒險前進,得到成就的機率不高,倒是失敗的可能性不小,一切榮辱自負,那個氛圍很讓人難過不捨,畢竟教練與選手的關係非比一般,除了在專業上做各種指導/檢討/要求/突破、尋找資源與機會,也包含傳承提攜的意義,同時更具備親如父子/母子的了解與關懷,因此獨身一人上場的選手,好像讓人看到沒有爸媽的小孩一樣,很難沒有感覺,但也好奇為何如此,如果由小見大,又如何反映台灣桌球界背後的人際連結、甚或體制和環境。
首先,莊智淵的解釋好像更貼近這樣的關係,他想把教練席的位子留給母親,五屆的奧運之旅,媽媽參與了第一場,最後一場空了教練席留給媽媽,也象徵有始有終。
以上是場面話,實際情況是奧運隨行教練的限制嚴格,只有三位,很清楚,這樣的限制是規範,也就是環境給的,台灣的規定。
其餘的說法,就是莊智淵已經是世界級的球員,台灣沒有人能夠指導他,他自己可以思考,如果再有教練的聲音,會干擾他。但我想這也是一個說法,誰都知道旁觀者清,一個場外專業人士的關注,他所看到的,都可以啟發選手,我感覺這很可能反映了莊在台灣桌球界也許因為理念信念,有過衝突,或是發生過認同和支持的問題,甚或因為內外在動力的干預,導致無法合作,這都不足為外人道。
但我想再怎麼樣,可能也一定有資源的問題,頂尖球員要找到可以合作並且雙方都有啟發的教練,並不容易,要花費心思功夫,不容易但我假設它一定有,所以這個「心思功夫」就是受到資源左右了。不管是否是高額的費用、時空的配合、政府的支持,還有雙方在提升運動表現的企圖心,爭奪冠軍的渴望,方方面面都左右這個配對能否出現。
人在各種層面上是需要連結的物種,而在運動場,即便選手永遠是單獨面對比賽,但是一加一大於二,教練有其存在的價值,也因為這般地位與意義,讓莊智淵身後空著的教練席,發人深省,意味深長。我相信這他一定有更多想說但說不出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