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思念總在分手後,奧運總在場外打

2021/08/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天台灣男子羽球雙打拿下奧運冠軍,整場看下來,真是刺激又緊張。
剛開始提心吊膽,到後來發現兩位球員非常穩,已經拋開輸贏放開了打,只專注當下,就出來一種近乎舞蹈的美感!
氣流節奏穩,長線廝殺也如凌雲般掌握得極好,少了你死我活的殺氣,釋出如彩虹般的穩當力道,不由得為他們鼓掌叫好。
頒獎典禮上,倒是他們身邊奪得銀牌的中國球員引起了我的關注,像是悶頭忍淚,強吞嚥著失望跟不滿的心緒,一個好像受了傷,走起路來有點跛,雖然我不知道內情,但看他們這樣的表現,所背負的壓力大概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沈重。
後來,看到網壇一片譁然,得知中國負責轉播奧運賽事的騰訊跟央視都把頒獎典禮的畫面毫不留情地切掉了,多數網民對這兩位選手也是完全不給面子地潑罵批鬥,用詞十分狠毒。
我想,還好奧運是在東京,否則兩位選手一出場,怕是會讓怒火中燒的群眾們拿石塊猛砸一番。
顯然,許多人是隨便把對自己生命中的不快像潑糞一樣轉嫁到無辜的選手身上了,只要丟出「輸台灣就等同’辱華’」的大帽子,祭司也得死。
我驚訝的是,這些看到沒拿金牌就攻擊羽球員的人居然看不見自己選手的優點。
這種『一定要第一』的想法是哪來的?我隱隱想起,以前台灣在被洗腦的年代,教育模式也有這樣的影子。崇尚第一,其他放水流。
可是往往進步的契機在於,我們能不能接受『不是每一個種下的種子,都會照你期待的方式開花結果?』
我不是運動員,不過我可以說,音樂是一種靜態的奧運馬拉松,每一個音樂家都是奧運選手。而且還沒有主辦國,沒有四年一度的摘金。你知道我的意思,我不是在說音樂比賽,而是在說這件事本身就是奧運。真正的奧運總在場外啊!有可能你苦練了非常久,但舞台就始終不會是你的。然後呢?
你要堅持嗎?沒有觀眾哦!一路跑下去都也許不會有哦!這樣的話你還要繼續嗎?
這個音樂家的奧運,沒有必要舉聖火,因為聖火會天天自己跑來問你同樣的問題。跟奧運選手一樣,音樂家也會享有與觀眾『共襄盛舉』的時刻,同樣地,與練習的時刻相比,那樣的時刻也是燦爛而短促的。
回到剛剛說的『允許種子暫時不開花結果』,就非常感念母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當年的名稱是國立藝術學院。藝術學院的風氣開放,並不強迫你去達成什麼。並且是發自內心的非強迫。這樣的教育是帶有一點道家意味的,看上去似乎是為了『養成選手』而存在,但甚至不是『為了』培育選手而存在。
它允許你迷惘,甚至放棄,但它懂得如何不毀掉藝術種子的藝術。因為它從來不強迫。
當時有這麼一條規定,音樂系學生必須要修幾個傳統音樂學分,不管修樂器或者懂一點理論都好。
我當時迷迷糊糊地上著這些課,小孩子蹭糖吃一樣上了笛子,古琴,鑼鼓樂,什麼都不懂,覺得它離我有幾光年距離,耳朵『臉盲』,聽而不見。幾年後在國外,有一天忽然通了,摸出了脈絡,覺得好驚訝!彷彿長出了另一雙耳朵。
那時候我突然好感動,覺得學校真是用心良苦,也很感佩馬水龍院長作為藝術家的遠見。
表面上看似還沒有結果的,不一定不結。當社會累積了一定的人文厚度,才能在教育上予以這樣的寬容跟放手的信任。而不是把孩子們教成不要命往前衝的砲彈,製造無盡循環的惡性競爭。其實真的沒有輸跟贏,輸贏的表象也不是拿來選擇,而是拿來突破的。
昨天我們的羽球選手得獎,不僅是贏得運動項目的金牌,同時更令人雀躍的是,這也代表台灣社會一股新生的精神力量,正在逐漸將某些不再適合我們的意識形態剝去,未來,台灣應該會成為這樣的社會: 更懂得珍惜國民的多元性,心態凌駕二元認知的輸贏之上,發揮每一個人的絕對優勢。

〈圖片來源:李洋臉書〉
所見即所德模式,分享我所知道的德國文化跟語言知識。 所有文字皆為原創,如果您喜歡,歡迎打賞一起滋養這塊文字園地。謝謝! https://paypal.me/germanklangvoc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