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假冒身分擠身上流的冒險旅程,其實並不算是特別罕見的題材。例如經典國片《假如我是真的》(沙葉新原著,1981)、另一部好萊塢電影《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1999)、以及近年大熱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기생충,2019),都是相似的題材,主角堅信「我命由我不由天」,試圖突破現實世界的種種限制,至於最後是否能得償夙願,就看編導在表面故事背後項陳述的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
定剪後片長一百零六分鐘,是身兼編導的安德魯尼可第一部劇情長片。原籍紐西蘭的尼可在倫敦攻讀電影系,畢業後曾當過一段時間的商業短片導演和製片;這期間他完成了三部電影劇本,分別投給不同的電影公司──《千鈞一髮》給哥倫比亞,《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1998)給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虛擬偶像》(S1m0ne,2002)給新線(New Line Cinema)。三個故事雖然在類型設定上截然不同,但是意涵主軸都接近──「虛像是否能取代實像能成為真相?」,最終這三個故事都獲得採用。哥倫比亞這邊同意尼可身兼編導,拍攝計畫在1995年夏季啟動,由於故事格局並不大,最初的製作預算定在兩千兩百萬美元,之後因為製景、道具、美術等方面需求,追加至三千六百萬美元。對於一部B級科幻片、又是初出茅廬的新手導演,已經是差不多到頂的天價預算了。全片在1997年4月殺青,8月完成後製,9月試片時被要求剪掉了大約二十分鐘左右被認定是贅戲的篇幅,總算趕上定檔的10月24日。
電影上映後的評價出現兩極落差──專業影評都給這位新手導演不錯的評價,但是一般觀眾卻不怎麼買單,當時還有「出口民調」這種機制,電影公司會派出傳銷小組到戲院出口做即時街訪,詢問觀眾觀影後第一時間的反饋;大多數觀眾都覺得「失望/無趣/看不懂/不符合期待/場面沒有科幻感」這類的負面評價。這些負面回饋也直接反映在票房上,北美首周票房只有四百三十萬美元,將近一千三百個放映廳的平均滿座率才三成多一點,最後全球結算的收益是一千兩百五十萬美元左右,還不到製作成本的四成。哥倫比亞的慘賠讓另外兩家收了尼可劇本的公司心生警惕,派拉蒙直接替《楚門的世界》另找了澳洲導演彼得威爾接手,新線則是乾脆把《虛擬偶像》的拍攝計畫推遲了十八個月。尼可的導演生涯雖然起步就跌了一跤,倒是沒有就此一蹶不振,之後的作品也有大賣叫座的,當中也有我很喜歡的《軍火之王》(Lord of War,2005),將來會再找機會推薦。
伊森霍克與烏瑪舒曼因本片結緣並成婚,可惜未能白頭到老。
這部電影的主要戲份集中在伊森霍克、烏瑪舒曼、裘德洛三人身上。伊森霍克的文生、烏瑪舒曼的艾琳是男女主角當然不用說,兩人的表現也很稱職和投入,後來假戲真做在隔年結婚,不過最後還是離婚了。裘德洛飾演的工具人傑洛,按照實際場次時長計算的話,其實和飾演文生弟弟的勞倫狄恩差不多,但是傑洛的人物設定有先天優勢:一是悲劇人物,二是一直出現在文生身邊,所以受矚目度就高過勞倫狄恩(講起來好像也頗符合故事主題)。當時才廿四歲的裘德洛原本是英國電視劇演員,雖然外型俊美的他在小螢幕很受歡迎,但是並沒有大銀幕知名度,更別說是在型男輩出的好萊塢。他很成功的把因為肢體傷殘而頹廢度日的傑洛內外兩面的性格落差詮釋得相當漂亮,就此受到主流電影公司的矚目,演出機會也開始增加。之後終於在《天才雷普利》大放異彩,並在2000年的《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2001)獨挑大樑,後來還一度成為新任龐德的接班人選之一。
裘德洛的戲份其實有限,但與伊森霍克的對手戲相當精采。
雖然生為基因優勢的人生勝利組,但是傑洛的人生卻從來沒有獲得真正的勝利,甚至經常屈居第二,後來因傷半身癱瘓,讓他更形憤世嫉俗。這個角色在故事中的台詞其實並不多,很多時候甚至只是說說屁話刺激文生,但是在幾處關鍵時刻的對白卻能直擊人心,甚至預告了故事結局。當中有一句非常動人,文生在擺脫殺人嫌疑即將升空當天,誠心的向傑洛告別並表達感謝,傑洛卻告訴他:「我不過借出我的身份,你卻讓我參與你的夢想。(I only lent you my body. You lent me your dream.)」,那一段對話不但暗示了傑洛選擇的結局,也成了整部電影的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