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潘氏片局】懸疑諜戰《刺殺據點》:小成本大創意,商業動作片最佳編導典範

2021/08/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混亂的多視點敘事中,找出關鍵的破案線索,是本片主創賦予觀眾的挑戰任務。
「This war will never end. You can't stop this.」(戰爭永遠不會停歇,你無法阻止我們。)
今天要推薦的是美國懸疑驚悚電影《刺殺據點》(Vantage Point,另譯:絕點緝兇),2008年2月21日上映。彼得崔維斯(Pete Travis)導演,貝瑞雷維(Barry Levy)編劇,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馬修福克斯(Matthew Fox)、佛瑞斯惠特克(Forest Whitaker)、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威廉赫特(William Hurt)等人主演。相對論傳媒(Relativity Media)製作,哥倫比亞影業(Columbia Pictures)發行。
故事的主線其實並不算太複雜:美國總統艾希頓抵達西班牙古城薩拉曼卡,為他一手促成的國際反恐聯盟召開誓師大會,累積競選連任資本。本該是推動和平的曙光,卻接連發生總統中彈、炸彈爆炸等恐怖攻擊。貼身保衛總統的秘勤局探員巴恩及泰勒,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抽絲剝繭找出真兇,同時保護總統安全躲過可能的下一波攻擊……劇情簡單且費時很短,片中的襲擊事件從第一聲槍響到總統被救回為止,實際進行時間大約半小時;但是敘事推進的方式卻是一再從不同角色的觀點回放──也就是原片名「Vantage Point/制高點」的第二層涵義:(對自我)有利的敘事觀點。每一次回放都會帶領觀眾看見新的線索,可是同時也會陷入更多的謎團,一再翻轉觀眾對事件的認知,必須經歷好幾次的恍然大悟,直到最後才能拼湊出事件的全貌。
《刺殺據點》正式預告片
編劇雷維最初的發想是一部片長三十分鐘左右的偽紀錄短片,以一名觀光客手持DV的第一人視點主觀影像紀錄,片段式呈現他不幸經歷的一場無差別恐攻槍擊,這個概念後來被保留在美國遊客豪爾這個角色身上。當時雷維還是哥倫比亞影業的助理製片,這是他的第一部劇本。原始構想受到公司青睞,找來英國導演崔維斯主導這個案子。崔維斯前兩部作品分別是2003年的史詩片《亨利八世》(Henry VIII)、2004年的半紀錄片《奧瑪炸彈案》(Omagh),他對多視點敘事有著非常深的執念。經過公司許可,他指導雷維把故事規格升高到美國總統為目標的刺殺案,敘事線也擴張成以下這六組多重視點,依序分別是:
一、負責轉播峰會的新聞製作人布魯克斯(雪歌妮薇佛 飾)和主播瓊絲(柔伊莎達娜/Zoe Saldana飾)
二、傷癒復歸的總統貼身隨扈巴恩(丹尼斯奎德 飾)及同僚泰勒(馬修福克斯飾)
三、支援維安勤務的當地刑警安奎(艾瓦多諾瑞加/Eduardo Noriega飾)
四、手持DV漫無目的隨意拍攝的美國遊客豪爾(佛瑞斯惠特克 飾)
五、總統艾希頓(威廉赫特 飾)和他的國安顧問麥考魯(布魯斯麥吉爾/Bruce McGill飾)
六、恐攻主謀索瑞茲(薩伊德塔瑪奧/Saïd Taghmaoui飾)、誘餌維若妮卡(艾耶萊祖瑞/Ayelet Zurer飾)、主攻手哈維爾(埃德加拉米瑞茲/Édgar Ramírez飾)
美版官方海報,將本片故事雜而不亂的敘事觀點具體視覺化。
電影全長大約九十分鐘,扣除九分鐘的片頭尾,實際劇情只有八十一分鐘左右。而前面差不多一小時的長度都只是廣場爆炸案前後約二十分鐘內的事件過程,在上述六組角色各自的觀點當中反覆敘述。換句話說,觀眾的耐性也得被磨六遍,直到接近第七十分鐘才逐漸合併成單一敘事線,向事件尾聲推進──追逐、槍戰、飛車、格鬥……最後在三個目的、對象各不相同的搶救行動中結束整個故事。
嚴格來說,「多重視點」並非嶄新獨創的概念,我們一般看到的小說、動漫畫或電影戲劇等等,大多會以兩三個以上的視點來敘述故事,有時候是站在男主角的立場、有時候是站在女主角的立場、必要的時候也會加入配角的立場,盡可能因應故事節奏和場景變換等等需要來做轉換,幫助觀眾有更多進入劇情的機會。但是像《刺殺據點》把多重視點運用到一個極致、甚至是挑戰觀眾耐性的手法,印象中似乎是僅此一回別無分號,在商業片市場是相當大膽的嘗試。崔維斯和雷維的冒險並不算失敗,哥倫比亞投入了四千萬美元的製作預算,最終獲得北美七千兩百萬、全球合計一億五千萬美元的收益,以投報率來說,雖不算大賺也已經是漂亮的黑字。至於在影評方面,IMDb的評分落在6.6分,爛番茄上專業影評給出的新鮮度只有34%,觀眾滿意度是稍好一點的57%,以華語觀眾為主的豆瓣評分則來到相當不錯的7.3分,整體來看並不是太獲好評。
台版海報強調卡司組合,與美版調性略有不同,版型構圖獲的香港及日本片商沿用。
一般來講,多數的主創在進行敘事時,大多會傾向把觀眾放在一個「超然第三者」的俯視位置上,幫助觀眾理解故事的全貌;但偶爾也會有例外,比方在希望觀眾更理解角色當下的心境遭遇時,會把觀眾視點調低一點、甚至是直接進入角色的主觀視點;又比方遇到必須隱瞞觀眾或是暫時給角色私密空間時,又會把觀眾視點拉遠到角色的對立面,或是設下暗場遮蔽那些暫時不想給觀眾看到的線索。以上這些在理論上都可以依靠精密計算的運鏡和剪輯達成,不過「莫非定律」也可能在這裡發酵:編劇明明把場次都算好了,導演確實拍到也剪好該有的畫面,但是觀眾總會有一定機率沒發現、或是誤解成別的意思;所以視點的變換及選擇這檔事,編劇和導演來說並不是件能等閒視之、隨意揮灑的事情。
豪爾原本只是路過觀光,手中的DV(當然是索尼置入)成了巴恩及泰勒搜索恐襲真兇的破案關鍵。
之所以推薦本片,一方面是敬佩導演和編劇勇於在多重視點上的大膽嘗試,畢竟這兩位當時在業界的背景並不雄厚,資源也沒多到能呼風喚雨想幹嘛就幹嘛,首度合作就能繳出這樣的成品的確不簡單。另一方面,故事本身不屬於單純的「正義必勝」或「美國至上」這種主旋律商業片,從很多微小細節都能看到人性的偉大和掙扎──理應無所畏懼的特工巴恩,其實正為創傷心理所苦,他會猶豫、也會害怕;作為恐攻箭頭,哈維爾的確殺人不眨眼,但他真正的動機卻是為了拯救被綁架的弟弟;就連完全不把百姓人命當一回事的索瑞茲,居然在關鍵時刻動了慈心,猛打方向盤躲開只有一面之緣的小女孩;豪爾的那個飛身一撲乍看有點矯情,一旦對照他後來打給妻兒報平安的對話,反倒突顯出平凡人也能激發出不平凡的勇氣。每個人的觀點隨著本身的動機與目的而變化,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正義,誰有資格理直氣壯的宣示自己代表絕對的正義呢?這個餘韻反思又帶出片名的第三層意涵:觀眾所處的「Vantage Point」,是否就是事件的真相及全貌?
在內外圍共數百名維安戒備下,美國總統依然遇刺,如同重演同九一一恐攻,直接戳穿美國世界獨強的不敗神話。
從預算規模看,《刺殺據點》幾乎只能算是中小成本,卻做到了許多高成本商業類型片都不太能達到的完美典範。首先是劇本的結構設計精準,在有限的大場面中營造出多層次的反覆鋪陳;再者是導演的運鏡調度,無論靜態長鏡的解說文戲、或動態短鏡的動作武戲,都能立刻讓演員表現出該場次的重點;最後是出色的後製剪輯,在前半段大量的多視點回放、以及結局前驚險刺激的飛車追逐和近距離交火,把有限素材發揮出極大價值,有效引導觀眾從混沌迷離中急轉直下,懸著一顆心迎接最後的生死定論。總體而言,《刺殺據點》在常見的商業題材中加入了令人驚豔的反套路應用,完成了一部相當不一般的經典佳作,特別推薦給喜歡類型片的觀眾。
雪歌妮薇佛是本片掛名卡司中最輕鬆的一位,所有戲份都不用離開棚內搭設的轉播車內景,甚至不用起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潘光中
    潘光中
    首映試片/影劇評析/工商合作/短片腳本/長篇劇本/故事開發/劇本診斷,歡迎mail洽談:[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