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片局】七部「把拍電影的過程拍成電影」的後設電影,每一部都是影劇教科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以個人觀點精選七部廿一世紀的經典後設電影。

以個人觀點精選七部廿一世紀的經典後設電影。

所謂的「後設電影」(meta-movie),是泛指那些在電影故事中呈現電影製作過程的特別類型。當創作者完成的影像,是把整個文本的概念反覆呈現在觀眾眼前,就形成一個像是俄羅斯娃娃的「套層結構」:揭開每一層,裡面出現的是個參照上一層的相似形態。所以後設電影又被稱作「元電影」,也就是用電影本身去映照和凸顯自己各部分成形的過程。例如:

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以《八部半》(Otto e Mezzo/1963),把創作者的身分從幕後拉到幕前;

楚浮(François Truffaut)以《日以作夜》(La Nuit américaine/1973),詳實還原整部電影的攝製過程;

弗蘭普頓(Hollis Frampton)的那些實驗性短片,重新解構創作文本成形的過程;

布魯克斯(Mel Brooks)以嘲諷著稱的《新科學怪人》(Young Frankenstein/1974)及《羅賓漢也瘋狂》(Robin Hood: Men in Tights/1993),把經典題材轉譯成風格相左的新文本;

諾蘭的《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用最擬真的觀影體驗反證了電影的完全不可信;

這些創作者顛覆了電影原本做為提供娛樂的中性媒介特性,打破被稱為「第四面牆」的大銀幕,直接與觀眾進行高層次的對話。以下為大家整理了進入廿一世紀之後,以個人觀點精選的七部經典後設電影,如果你也是對這種類型有興趣的觀眾,不妨都找來看看吧。

一、《好萊塢結局》

(Hollywood Ending /2002)

《好萊塢結局》正式海報,視覺概念借用洛杉磯中國戲院前影人留名的手印鞋印,同時諭示每個角色在片中的身分象徵。

《好萊塢結局》正式海報,視覺概念借用洛杉磯中國戲院前影人留名的手印鞋印,同時諭示每個角色在片中的身分象徵。

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2002年推出本片,一慣性地身兼編/導/演三職。故事描述曾風光一時的導演沃爾(Val,有借用中文「我」諧音之意),正面臨無片可拍、靠著接拍廣告糊口的窘境。幸而透過前妻不計前嫌幫忙牽線,終於有機會再度執導商業電影,雖然金主正是前妻新歡,沃爾仍硬著頭皮接下;哪知又不幸在開拍前夕罹患「心因性眼盲」,不想失去飯碗的沃爾借助好友掩護,如同瞎子摸象勉強拍完交片。電影在美國本土上映時,因內容空泛、畫面失焦等問題劣評如潮,卻意外在法國市場大受好評……

沃爾在眼盲狀態下,還能決定演員的服化道、指導每個人的表情走位,暗諷很多同行根本是矇著眼拍片。

沃爾在眼盲狀態下,還能決定演員的服化道、指導每個人的表情走位,暗諷很多同行根本是矇著眼拍片。

全片充滿艾倫個人風格,特別是那種慢一拍才能反應過來的後勁型笑點。他在片中除了自嘲毫不手軟,對美國電影圈唯商業利益優先、法國電影人過度崇尚藝術性的兩種極端值,也是不留餘地的嘲諷全開。就像是艾倫直接站到觀眾身邊,一一點名電影圈幕後的種種荒謬亂象。

《好萊塢結局》英文版預告


二、《我是路人甲》

(2015)

《我是路人甲》海報色調溫暖明亮,所有入鏡的非專業演員都面帶笑容,但他們實際的生活日常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是路人甲》海報色調溫暖明亮,所有入鏡的非專業演員都面帶笑容,但他們實際的生活日常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故事以中國最大的古裝片廠「橫店影視城」為背景,把這個實際存在的地點,塑造成一個匯聚眾人夢想的夢幻之地,而所有懷抱夢想來到這裡的有志之士,卻幾乎都因夢想破碎而心灰意冷地離開。整個橫店既是中國影視圈的縮影,也是多數中國影人的現況;雖然片中主角萬國鵬(演員本名)最終獲得了一個正面結局,但更多角色都隨著下戲而回到貧苦困頓的現實。在電影本身的後設類型之外,導演爾冬陞另外聘請了紀錄片導演唐斌斌團隊,側拍整部電影的拍攝過程,穿插工作人員及演員的訪談片段,製作成《我是路人甲紀錄片》,形成「後設以外的後設」,兩部作品的互文性,非常值得所有以拍片為志業的電影人當作參考範本。

導演爾冬陞的人面廣資歷深,邀來的客串陣容大牌雲集,金獎導演許鞍華就是其中之一。

導演爾冬陞的人面廣資歷深,邀來的客串陣容大牌雲集,金獎導演許鞍華就是其中之一。

拍電影這件事,除了心裡的夢想以外,沒有一件事是真的。」爾冬陞在更早的作品《色情男女》(1996)中,就陳述過相同的理念。《我是路人甲》雖然較為勵志,畫風色調也相對溫和,但依舊在告訴所有想進拍片這行的後進:這裡是地獄,能回頭還是儘早回頭吧。

《我是路人甲》預告


三、《一屍到底》

(カメラをとめるな!/2017)

《一屍到底》連官方海報都粗糙到令人髮指,而這卻正是全片最精華之所在。

《一屍到底》連官方海報都粗糙到令人髮指,而這卻正是全片最精華之所在。

故事沒頭沒腦的就從一個低成本劇組在廢棄工廠內拍片開始,服化道之粗糙、導演之隨興,簡直令人瞠目結舌,但沒多久畫風丕變,原本的喪屍來襲戲劇情竟然成真,喪心病狂的導演卻堅持要完成這部自詡為史詩的大作,劇組上下陸續遭害,倖存者無路可逃下只好起身反擊……電影的前半小時多簡直尷尬到極點,但進入第二幕後卻再度轉變畫風,原來第一幕本身就是劇中劇,觀眾將看到劇組上下為完成低成本恐怖片的所有前製作業,以及每個人的心路歷程;而第三幕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詳實還原第一幕之所以能一鏡到底的幕後過程,直到最後一顆結尾鏡頭、集結眾人之力完成為止;就連片尾工作名單的襯底影片,又把第三幕所有鏡頭的真正幕後拍攝過程也完整公布,直接在一部電影裡完成四次同一文本的自我互文。

確定殺青這一刻,不只戲中演員,就連影廳中的觀眾也起立鼓掌。

確定殺青這一刻,不只戲中演員,就連影廳中的觀眾也起立鼓掌。

本片長度接近商業電影規格,但最初上映時並未規劃商業播映,直到出於意外的病毒式口碑行銷形成話題之後,才由片商重新安排院線上映,放映廳數一度達到兩百間左右,累計票房超過卅億日圓。電影創意敘事手法新穎,但結構卻是最正統的三幕劇形式,起承轉合及首尾呼應流暢無比,堪稱低成本製片的典範。可惜導演上田慎一郎遭素人劇團「PEACE」指控創意抄襲,原本四部曲的計畫在第二部《一屍到底番外篇:好萊塢大作戰!》(カメラを止めるな! スピンオフ ハリウッド大作戦!/2019)後就宣布終止。

《一屍到底》中文預告


四、《大災難家》

(The Disaster Artist /2017)

《大災難家》官方海報,忠實還原兩位故事主角的人設性格。

《大災難家》官方海報,忠實還原兩位故事主角的人設性格。

本片是為了還原被稱為「世紀災難」的低評價電影《房間》(The Room/2003)的幕後製作過程而拍攝,兼具致敬、翻案、與重新詮釋文本的意圖。故事改編自賽斯特羅(Greg Sestero)的同名紀傳體小說,以第一手觀點敘述他與《房間》導演湯米維索(Tommy Wiseau)的長年友誼、以及拍片過程的辛酸秘辛,並將該片的低成就定調為「認真做好每件事,卻不幸成為笑柄」。電影版本將主視點轉移到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飾演的維索身上,藉由維索「幻想、悲傷、自相矛盾」的前半生自述,完整解釋了《房間》之所以成為世紀爛片的諸多成因。

法蘭科飾演的維索,在極度自戀自傲的外在性格下,藏著自卑又自我否定的靈魂,這正是《房間》成就極低的主因。

法蘭科飾演的維索,在極度自戀自傲的外在性格下,藏著自卑又自我否定的靈魂,這正是《房間》成就極低的主因。

不同於《房間》一面倒的負評,《大災難家》獲得影評和票房的雙重肯定,並入圍金球、奧斯卡、演員工會等各大影展的多項提名,還被譽為法蘭柯繼《127小時》(127 Hours/2010)後又一人生代表作,能與《大國民》(Citizen Kane/1940)等量齊觀。《房間》與《大災難家》明明出自同一個故事文本,卻有如此天差地的對比,似乎也在向後進影人點亮一盞明燈:想要名垂青史、卻無法交出盡善盡美作品?那麼爛到一個極致也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大災難家》中文預告


五、《冥王星時刻》

(2018)

《冥王星時刻》的海報,刻意選用完全失焦的劇照,想將觀眾目光集中在劇名及故事的關聯性。

《冥王星時刻》的海報,刻意選用完全失焦的劇照,想將觀眾目光集中在劇名及故事的關聯性。

故事靈感來自於導演章明青年時期造訪雲南山區的見聞──相傳有首民間送葬曲《黑暗傳》,歌詞敘述一段經歷死蔭幽谷的路程,最後得以重見光明;背後隱藏一段靈異典故,且與神祕生物有關。片中率劇組及演員深入偏鄉秘境的導演「王准」,就是章明自己的化身。王導率領的迷你團隊剛進入當地就迷了路,加上擔心拍攝受阻、交片延期等心理因素,使一行人備受身心煎熬。正當眾人進退失據時,誤打誤撞受到熱情村民的接待,更意外找到能演唱完整版《黑暗傳》的當地耆老;正當一行人以為苦盡甘來之際,第二天迎接他們的那個黎明,卻成為幽暗時刻的開端……

章明手下的拍攝團隊人數,實際上比劇中出現的演員人數更多上一倍。

章明手下的拍攝團隊人數,實際上比劇中出現的演員人數更多上一倍。

片名《冥王星時刻》意指日出前最黑暗一刻,用以對照民謠《黑暗傳》歌詞敘述的送葬旅途,但本片的後設重點卻並非發生在刻意為之的片名。儘管章明本來就想拍一個關於拍片的故事,但戲裡戲外卻發生諸多不謀而合的巧合:劇情中的拍攝行程設定為因資金籌措、團隊更換等因素而延宕約兩年,藉以呈現幕後工作的不確定性;章導在2006年完成劇本後,第一時間獲得鹿特丹影展注資,其後卻因金主神隱、主要演員驟逝等不可抗力,直到2018年才得以拍攝完成,拖延期限甚至比劇情設定更長。

《冥王星時刻》預告


六、《曼克》

(Mank /2020)

《曼克》海報以雙色手繪風格,複製當年電影工業風情。

《曼克》海報以雙色手繪風格,複製當年電影工業風情。

以經典電影《大國民》的劇本作者曼克維奇(Herman J. Mankiewicz),當年如何在病床上完成這部巨作,以及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從籌拍、開拍到交付發行的過程,藉由這兩段息息相關的雙線敘事,重現上個世紀四零年代的好萊塢風情。電影刻意以黑白影像呈現,並有多處轉場時不經意的疑似穿幫,一方面把觀眾帶回大半個世紀前的時光,同時又不忘提醒觀眾眼前所見並非現實,完全展現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慣常的黑暗諷刺及迷幻風格。

大衛芬奇鏡頭下的劇照,往往讓人分不清是來自側拍或正片。

大衛芬奇鏡頭下的劇照,往往讓人分不清是來自側拍或正片。

無論是《大國民》當年的艱辛拍片過程,或是《曼克》重現這段歷程的呈現手法,都在向觀眾陳述整個行業的辛酸史,即便電影工業在器材硬體及技術軟體上都有長足進步,身在其中的從業人員依舊處在被資本家任意蹂躪、隨觀眾意見逐波擺盪的艱難處境中。本片在去年電影業一片蕭條中,即便榮獲奧斯卡十項提名,仍然不得不向環境低頭,選擇在實體上映後滿一個月就在串流媒體上架。

《曼克》中文預告


七、《詐製片家》

(The Comeback Trail/2021)

新版《詐製片家》官方海報,手繪風格看似相當歡樂,其實背後也藏著好萊塢的諸多秘辛。

新版《詐製片家》官方海報,手繪風格看似相當歡樂,其實背後也藏著好萊塢的諸多秘辛。

詐製片家》的原片名「The Comeback Trail」直譯是「回歸大道」,專指電影首映禮戲院外那條讓編導演們走過場、給媒體和影迷拍照的那條路;字義上也可以解釋成「重返榮耀」,也就是讓劇中的製片麥斯、演員蒙大拿等人重回一線的拍片歷程。原著是哈利赫維茲(Harry Hurwitz)在1980年代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敘述這位老影人如何以股市買空賣空的槓桿操作原理,在好萊塢這個紙醉金迷的圈子裡上下其手;1982年,赫維茲籌足資金、找來一票演員好友,自任編導把這個故事以後設形式拍上大銀幕,向觀眾呈現一部電影的完成,得用上多少詭詐心機,加上爆了不少影劇圈的黑料,讓這部電影在票房和評價上都有斬獲。

這一版的《詐製片家》在重構一部後設電影的同時,也還原了老派西部電影的情懷。

這一版的《詐製片家》在重構一部後設電影的同時,也還原了老派西部電影的情懷。

新版本的《詐製片家》大致維持了1982年版的故事結構,在諷刺意味上則是加重不少,畢竟比起四十年前,現代電影觀眾的胃口已經被養得頗大了。像是製片對金主的「養/套/殺」策略、黑幫以投資拍片名義進行洗錢、編導演在拍攝現場的貌合神離、把負面評論當成危機行銷炒作……這些以往不足為外人道的幕後秘辛,現在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基本常識。就結果論,《詐製片家》的笑點頗密集、推進節奏相當快,關鍵台詞相當辛辣且前後呼應,該有的場面和特效一應俱全,必須感動人心的時刻(特別是片尾前的最後兩幕)也算做得相當到位。

《詐製片家》中文預告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出七部把「製作電影過程拍成電影」的後設電影,儘管每部電影的創作目的並不相同,故事類型各有擅場,但不變的是這些主創和主演們,都在用生命呈現一個似幻似真的片場故事,也都像是一部部影劇行業的教科書。如果還有其他想了解的影視綜藝、或是想深入討論的專題方向,歡迎留言給我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潘光中的沙龍
25會員
55內容數
根據個人喜好,隨機推薦經典老電影
潘光中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13
「Courage is not without fear ; rather it’s a judgment that something el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ear.」(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明白還有比恐懼更重要的事。)
Thumbnail
2021/08/13
「Courage is not without fear ; rather it’s a judgment that something el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ear.」(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明白還有比恐懼更重要的事。)
Thumbnail
2021/08/08
「This war will never end. You can't stop this.」(戰爭永遠不會停歇,你無法阻止我們。)
Thumbnail
2021/08/08
「This war will never end. You can't stop this.」(戰爭永遠不會停歇,你無法阻止我們。)
Thumbnail
2021/08/01
「I only lent you my body. You lent me your dream.」(我不過借出我的身份,你卻讓我參與你的夢想。)
Thumbnail
2021/08/01
「I only lent you my body. You lent me your dream.」(我不過借出我的身份,你卻讓我參與你的夢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不去好萊塢,就能學到美國電影工業的行規與實務經驗。
Thumbnail
★不去好萊塢,就能學到美國電影工業的行規與實務經驗。
Thumbnail
近來,臉書上很多討論評論《巴比倫》是一部「電影的情書」,我們可能需要談論什麼是「情書」。但誠實說,情書跟花式咖啡拉花一樣,只要端上桌,賓主盡歡,哪有什麼規則? 《巴比倫》全片影史致敬不勝枚舉,然而對影史致敬的電影也是不勝枚舉。 在永和喜樂時代最一般的小廳,觀看《巴比倫》時,有幸同場隔壁座位觀眾是一位
Thumbnail
近來,臉書上很多討論評論《巴比倫》是一部「電影的情書」,我們可能需要談論什麼是「情書」。但誠實說,情書跟花式咖啡拉花一樣,只要端上桌,賓主盡歡,哪有什麼規則? 《巴比倫》全片影史致敬不勝枚舉,然而對影史致敬的電影也是不勝枚舉。 在永和喜樂時代最一般的小廳,觀看《巴比倫》時,有幸同場隔壁座位觀眾是一位
Thumbnail
我信賴突發奇想勝過周密計畫,篤信創作之殊異華彩不可被約見而僅能偶遇。於是,以計畫所勾勒的輪廓想像作品的實貌,或者反過來,以作品的崩毀直指計畫之瑕疵,在我看來總是略略存疑的。
Thumbnail
我信賴突發奇想勝過周密計畫,篤信創作之殊異華彩不可被約見而僅能偶遇。於是,以計畫所勾勒的輪廓想像作品的實貌,或者反過來,以作品的崩毀直指計畫之瑕疵,在我看來總是略略存疑的。
Thumbnail
我永遠會記得,那一夜在西門町新光影城影廳內,全場影迷屏氣凝神地,盯著銀幕上的傳奇明星。年華老去的女神男神,靜靜凝視當年彼此的美麗身影;觀眾則見證他們凝視,目賭光陰的流逝,同時在閴靜的電影院一起變老。你可以說:「我們的青春,在戲院」。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其實也是,演員與觀眾合寫的集體回憶錄。
Thumbnail
我永遠會記得,那一夜在西門町新光影城影廳內,全場影迷屏氣凝神地,盯著銀幕上的傳奇明星。年華老去的女神男神,靜靜凝視當年彼此的美麗身影;觀眾則見證他們凝視,目賭光陰的流逝,同時在閴靜的電影院一起變老。你可以說:「我們的青春,在戲院」。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其實也是,演員與觀眾合寫的集體回憶錄。
Thumbnail
在不同性質的橋段採用不同的影像處理方式甚至是底片,是許多導演喜歡使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但必須說不是每個導演都用得很好,筆者最近看了一些電影後,突然想起那些傑出的作品是怎麼處理的;而且可能因為這些手法都是對影像作概念正確的處理,因此往往大受觀眾歡迎或是影展的常勝軍。
Thumbnail
在不同性質的橋段採用不同的影像處理方式甚至是底片,是許多導演喜歡使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但必須說不是每個導演都用得很好,筆者最近看了一些電影後,突然想起那些傑出的作品是怎麼處理的;而且可能因為這些手法都是對影像作概念正確的處理,因此往往大受觀眾歡迎或是影展的常勝軍。
Thumbnail
它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他們跨越了曾經的阻礙;之所以美好,是因為編導改寫了歷史的錯誤。與此同時,作品給予世界一個美滿、平等的權利,獻給那些害怕成為自我的人們,那些追夢的受傷心靈,過往錯失的,我們現在來彌補,遲來虧欠的,我們仍會拼搏爭取。
Thumbnail
它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他們跨越了曾經的阻礙;之所以美好,是因為編導改寫了歷史的錯誤。與此同時,作品給予世界一個美滿、平等的權利,獻給那些害怕成為自我的人們,那些追夢的受傷心靈,過往錯失的,我們現在來彌補,遲來虧欠的,我們仍會拼搏爭取。
Thumbnail
藉由血液的供給,胎兒約從六個月就能從觸覺感覺到母親的情緒,到七個月便甚至可以分辨高低音,而他的視覺要等到出生後約兩個月才會有不完全的功能,人便是這樣先聽見世界,再看見世界的,而在電影裡,聽覺是隨後發展的,卻比視覺更加引導觀眾的情緒,這是電影看不見卻又很重要的部分,如同電影幕後音效團隊。  
Thumbnail
藉由血液的供給,胎兒約從六個月就能從觸覺感覺到母親的情緒,到七個月便甚至可以分辨高低音,而他的視覺要等到出生後約兩個月才會有不完全的功能,人便是這樣先聽見世界,再看見世界的,而在電影裡,聽覺是隨後發展的,卻比視覺更加引導觀眾的情緒,這是電影看不見卻又很重要的部分,如同電影幕後音效團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