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庫專題】借鏡南亞疫情 印度啟示錄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疫情期間印度加爾各答霍拉火車站(Howrah)景況,民眾必須站在圓圈內排隊,維持「安全社交距離」/照片提供張馨文
文/公庫記者洪育增
2019年開始全球受到疫情影響【註1】,台灣實施「邊境管制」有效防堵【註2】,直到今年4月才「破功」,萬華等地出現本土案例形成社區感染。今年6月,印度Delta變種病毒更入侵屏東縣枋山鄉爆發群聚案例。
為有效防疫,台灣施行口罩實名制、疫苗施打等防疫措施。經歷疫情升溫的三級警戒,日前(7/27)因疫情趨緩再度降為二級警戒。台灣暫時渡過疫情危機,但是其他國家呢?公庫長期關注東南亞與南亞相關議題以及疫情發展,特別邀請兩位在印度生活10餘年的台灣人——張馨文與黃詠光,分享他們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
兩人目前分別在德里安貝卡大學心理學,以及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他們從面積3.6萬平方公里、2300萬人口的台灣,移居到亞洲第二大面積國家——印度,這裡總領土面積約316萬平方公里、13.6億人口,形同用87個台灣拼湊而成,人口數也是台灣60倍的國度。
印度本質上與台灣有著不同的地理區位、政治因素、氣候變化、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等,然而疫情的肆虐不分國境也不分你我,究竟印度民間的防疫措施又有哪些是台灣可以借鏡的呢?「不只是同島一命,其實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將疫情控制下來,你永遠不會是安全的,疫情底下應該是『世界一命』。」黃詠光認為,如今台灣應跳脫己身既有的防疫思維,綜觀世界整體情況,互相學習與理解,才更能掌握這波疫情的「無差別攻擊」。
「不只是同島一命,其實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將疫情控制下來,你永遠不會是安全的,疫情底下應該是『世界一命』。」黃詠光認為,如今台灣應跳脫己身既有的防疫思維,綜觀世界整體情況,互相學習與理解,才更能掌握這波疫情的「無差別攻擊」。(截圖自視訊訪談畫面)
確診個案數量亞洲之冠的印度 疫情期間有哪些變化?
印度的疫情始於2020年1月30日,當時有3名從中國武漢返回印度的醫學院學生,分別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Kerala)的城市德里久爾(Thrissur)、阿勒皮(Alleppey)和卡薩拉戈德(Kasaragod)發病,成為印度第一批新冠肺炎案例。後來印度的疫情曲線筆直上升,是亞洲確診個案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僅次於美國、確診個案數量排名第二的國家。
喀拉拉邦自同年3月份,率先實施邊境封鎖等措施,倚靠著喀拉拉邦獨有的地方政治與文化脈絡,有效控制疫情擴張,並成為印度有效防堵疫情的典範之一。同時,印度政府也實施「全國封鎖禁令」,總理納倫德拉.達莫達爾達斯.莫迪 (Narendra Damodardas Modi)3月24日晚間臨時宣布,自3月25日起「國內封鎖」21天,每日晚間9點到上午5點為宵禁時間,禁止民眾非必要外出,僅有民生必需商店可繼續營業,大眾運輸也必須暫停營運。而該項封鎖令也不斷延長,直到6月底才正式解除。
「全國封鎖令」讓一般民眾猝不及防,由於大眾交通工具停擺,導致城市的勞工只能徒步走回鄉村老家,更不乏連外道路擠滿人潮的新聞畫面公諸於世。隨著各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投入,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同年9月中旬開始直到今年1月份,印度疫情感染率逐漸下降,從每天約9萬例下降至1萬5千例以下。然而去年10月,印度Delta變種病毒像是未爆彈般逐日發酵。再加上各城邦防疫逐漸鬆懈,甚至舉辦大型政治集會與宗教活動等,導致今年3月份印度爆發第二波疫情。
今年4月份,印度單日新增確診案例高達8萬人,4月下旬甚至突破40萬人,單日死亡人數也攀升至2800人左右。首都德里市區4月19日開始實施封城政策,歷經五度延長終於逐漸控制疫情,並從5月底重新逐步開放各產業運作。截至6月上旬疫情趨緩,8月份中旬單日新增確診案例已降為約2萬5千人,單日新增死亡人數約430例左右。
印度的疫情始於2020年1月30日,當時有3名從中國武漢返回印度的醫學院學生,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Kerala)發病,成為印度第一批新冠肺炎案例,箭頭處與紅色框線範圍為喀拉拉邦位置。(截圖出處:Google Map/後製:洪育增 )
為什麼需要借鏡印度? 台灣的視角該如何遼闊?
至今年8月中旬為止,印度確診病例數總計達3230萬,累計死亡人數約43.2萬。「這裡實在有太多悲劇了。」張馨文舉例,像是曾發生鄰居好心幫忙煮飯照顧他人,卻不小心把病毒帶入對方家中。甚至有50人大家族在短短一週內受疫情波及,迅速致死10餘人等狀況。當她問起印度友人疫情期間的經歷,對方僅能以沉默帶過。「我朋友很『無言』,他只能說經歷很多人死亡,那麼大的創傷讓人無法再說更多,那個沉默是真實的。」張馨文說。
張馨文與黃詠光描述著在印度發生的一切,那些在台灣人眼裡彷彿「世界奇觀」的事件,確是如此真實地在他們的印度生活中展開。「這裡太多奇觀了,所有事情都可以當成『奇觀』。」張馨文認為,任何事情只要發生在地廣人多的印度都是「奇觀」,就連疫情的肆虐與影響也相當顯著。以印度第一波與第二波疫情為例,居高不下的確診率與死亡率就像是一部史無前例的災難片。
比起印度的一切被視為「奇觀」,來自台灣的他們更想知道,究竟台灣能否稍微脫離自己的視野與邊界,更慎重地看待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甚至把其他地方發生的疫情也當成是自己國家的一部份。黃詠光提到,印度幅員廣大,導致每個地方政府面臨的問題與疫情困境也不盡相同,該如何控制疫情、落實防疫政策、讓醫療體系完整運作等,印度的防疫作法各有不同,也更為多元。
除了印度人民普遍對中央政府不信任之外,地方政府若有心防疫,即會主動落實相關政策,像是首都新德里市政府主動進行血清調查,透過調查也發現將近60%的新德里民眾已對新冠肺炎產生抗體,形同超過一半以上的首都民眾都曾經染疫。
「到底印度可以提供台灣什麼經驗?」張馨文在受訪之際捫心自問,他強調,所謂學習經驗就是看到彼此的「慘」才能更進步,包括從最慘的地方學習,並且把自己最慘的部分也提供他國借鏡。他以人口數與台灣總體人數相近的德里市為例,每日確診人數約2萬5千人,歷經第一波與第二波疫情,德里市也曾發生醫療系統崩潰等困境。德里市首當其衝的不只有當地確診病患,還包括從周遭地區湧入尋求醫療資源的確診者。張馨文認為,德里市面對龐大的醫療求助並予以因應,相關經驗或許也是台灣社會可以反思與參考的。
張馨文認為,任何事情只要發生在地廣人多的印度都是「奇觀」,就連疫情的肆虐與影響也相當顯著。以印度第一波與第二波疫情為例,居高不下的確診率與死亡率就像是一部史無前例的災難片。(截圖自視訊訪談畫面)
新冠肺炎阻斷人與人的連結? 印度民間社會力「反向操作」
若要阻隔新冠肺炎的傳染鏈,首先就是得減少人際連結、交流,然而面對未知的疾病,這也可能導致「人人自危」,使得人與人之間開始相互猜忌,甚至可能對疫調產生不利的後果。然而,減少「人與人的連結」來阻斷傳播鏈的做法在印度並不管用,各民間團體反而拉起人與人的連結,更進一步踴躍地伸出援手,幫助更多人渡過難關。
黃詠光以去年3月全國封鎖令事件為例,突如其來的封鎖令導致印度各產業緊急停擺,導致當時城市裡有許多日薪型勞工頓時喪失工作。再加上交通運輸工具也停擺,這群勞工生活陷入「進退兩難」。他們無法在城市謀生也無法離開,更無法回到鄉下過生活,當時即有許多學生團體主動提供協助,「有的團體就是每天做200份便當,送餐到工人聚集的地方。」有的民間團體甚至透過網路系統讓確診者登記,用餐時間一到自然會有人上門送餐。
今年印度受到第二波病毒襲擊,許多醫院、檢疫所量能崩潰並且急需大量氧氣筒。尤其首都德里地區並未設置工廠,許多氧氣筒必須依靠外圍城邦的工廠製造與提供,過程中有不少宗教團體主動協助,更有學生籌措校內實驗室的供氧設備提供給醫療機構使用。「當時狀況非常混亂,這些民間團體大多透過社群軟體Twitter去找可能的資源。即便正式的醫療資源癱瘓,民間仍然很有活力。」黃詠光說。
「印度社會是非常綿密的系統,它靠的就是人跟人之間的組織運作,因為基本上政府能做的太少了,NGO真的很多,也是靠他們在支撐基本社會功能。」張馨文提到,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以「鞋子」形容國族主義,也就是當人們的腳習慣穿著鞋子時,鞋內只要有任何一丁點石子,都會讓人不舒服、無法忍受。反觀若是不穿鞋子、習慣赤腳走路的人,反而更能適應任何崎嶇的地面。因此,印度社會的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數量眾多,種類包括全國連鎖型非營利組織、在地型社區組織,以及宗教團體等。面對疫情衝擊,一股從民間「長出來」的力量成為防疫的重要主力。
「印度這個國家,就是一雙未必做得很好的鞋子,所以大多數民眾一直『赤腳』走在路上,各式各樣的危機跟災難大家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不需要去責怪國家,我們必須自立自強並且互助。」張馨文認為,面對印度中央政府失靈的狀況,民眾與民間團體早已自己長出力量,懂得如何互相扶持,他笑著說:「這裡就是大家都很『雞婆』的社會。」
2018年2月印度新德里街景。(照片出處:flicker/攝影師:Adam Cohn
從送餐到臨時治療 台印「民間力量」成為防疫共通點
疫情期間,有的社區組織甚至整理社區內的空房作為臨時治療中心,並提供病床與氧氣筒等服務,讓不需要插管的確診患者也能得到暫時的醫療照護。同樣透過民間「社會力」防疫的不只有印度,還包括台灣。
回顧台灣今年4月的萬華疫情,張馨文認為爆發疫情對任何人而言皆是不幸,然而幸運的是萬華具備社區動員能量與在地民間力量,反而讓當時的疫情迅速獲得控制。黃詠光認為:「如果疫情不是發生在像萬華這麼有社會組織的地方,而是在台北其他地方爆發,未必能這麼快控制下來。」
印度的「社會力」其實是從平時累積而來,張馨文以2016年印度廢鈔事件【註3】為例,當時許多銀行與ATM排滿人潮等待領錢與換鈔。印度人即便彼此不認識,也會特別記得排在誰的前面、誰的後面,然後就把自己的提款卡放地上以示「正在排隊」,接著就到附近喝茶店休息。
排隊的人不用擔心東西不見,也不用擔心自己「排隊排到不見」,自然會有排隊在你前、後的人主動到附近店家找出彼此,提醒對方「就快輪到你」。由於「人與人的連結」較為密集,因此發生疫情時,印度要從確診者找到接觸者的足跡等也相對容易。
「如果每個人都怕病毒怕到不敢出門,誰幫確診者送餐?」張馨文提到,去年全國封鎖令期間仍有許多人協助確診者送餐,他曾問深入貧民窟服務的朋友:「難道不怕病毒嗎?」對方表示只怕自己把病毒傳染給家人,其餘的擔心都還好。張馨文認為這也印證了印度社會的緊密連結:「印度社會有非常多很熱心的人,他們不是以自己的利益與健康作為首要考量。」
防疫期間,廟前地面劃設排隊圓圈,規範民眾的安全社交距離/照片提供張馨文
跌破眼鏡的防疫典範──貧民窟與喀拉拉邦 因地制宜、配套措施很重要
疫情期間引人注目的還有印度貧民窟防疫問題,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取景地即是印度孟買(Mumbai)最大貧民窟「達拉維貧民窟」(Dharavi)。此處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黃詠光指出,該貧民窟平均大約9平方公尺就住了10-12人,其中「公用廁所」是貧民窟最混雜使用的空間,總計約有85萬人共用400-500間廁所。然而看似有可能疫情失守的地方,卻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的防疫典範。
去年4月初,達拉維貧民窟爆發第一起新冠肺炎案例,黃詠光表示當地NGO、社區團體以及政府基層衛生人員協力合作,將附近的社區學校、體育館等空間改造成臨時大型隔離中心,並挨家挨戶進行篩檢,把發燒患者、無症狀患者都送到臨時隔離中心分開管理。透過送餐服務、有效隔離,以及最重要的──定時打掃公共廁所等方式,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黃詠光認為,疫情期間「因地制宜」的防疫措施相當重要,以貧民窟為例,只要特別著重打掃公共廁所即能有效降低染疫人數,再加上社會力介入,更能讓人潮壅擠的貧民窟有效防疫。
究竟為什麼印度的民間力量與醫療體系能如此有效地合作?張馨文認為有部分原因是印度具有長期控制傳染病的經驗,包括瘧疾、肺結核、登革熱等,政府基層具有一定人數的公衛人員,長久以來執行傳染病的控制與改善業務。
2020年6月印度孟買貧民窟。(照片出處:Unsplash/攝影師:Alfarnas Solkar
相較民間組織力量,張馨文認為,反觀由中央主導的紓困機制反而相對使不上力。他痛批印度總理莫迪帶領的執政黨非常糟糕,包括2016年的廢鈔制度、後續的稅制改革以及去年因應疫情的全國封鎖令政策等。即便疫情期間印度政府曾提出經濟復甦方案,放寬中小型或微型企業的貸款額度,然而實際上近年經濟蕭條、景氣低落,這些企業早已負債累累不願參與貸款,即便進行貸款,未來也可能無力償還。
關於台灣沸沸揚揚爭執不休的「疫苗」問題,在印度則按照年齡逐次施打,也有部分地方政府先針對貧窮地區或者農村地區優先施打等。黃詠光認為,有些地方針對如何推動施打疫苗等政策,不外乎優先考慮政治因素,包括地方選舉與民意壓力等,然而也有些政策的推動必須仰賴地方政府正確地掌握當地民情。
以印度第一起新冠肺炎爆發的城邦──喀拉拉邦為例,疫情爆發沒多久,當地政府隨即實施邊境控管,也在短時間內迅速降低確診案例。同時,「閱讀」作為喀拉拉邦特殊的地方文化,隔離期間政府為了照顧當地居民的心理健康,不僅努力維持網速通暢,更提供書籍給隔離者閱讀,甚至在封城期間把書店列為「民生必需品店家」,讓民眾在防疫之餘仍能繼續享有閱讀的快樂。
張馨文強調,喀拉拉邦呈現的是獨有的在地文化與組織,包括喀拉拉邦民眾識字率達9成,以及喜好閱讀、熱衷教育服務等,都是當地「長出來」的力量。防疫之所以成功並非任何一個政黨一朝一夕的操作,也無法全然歸功於地方執政的共產政黨勢力。
今年印度施打疫苗景況。(照片來源:Unsplash/攝影師:Swarnavo Chakrabarti
疫情下的省思 防疫不能靠「幸運」、更重要的是社會
印度農村提供都市勞動人口,黃詠光認為受到疫情影響,農村同時也成為這群勞動人口最後的避難所,讓這些在城市中受疫情影響、收入損失的人們能回到鄉村,繼續靠著農田與牲畜過活,反而更能度過難關。
回顧疫情爆發至今的生活,黃詠光坦言往往是「生活相對有餘裕的人不會隨意出門」,也因此在家的生活反而隔絕著外界爆發的疫情。疫情期間,印度人周而復始地與「死亡」共存,從遠親到近鄰一一隨著新冠肺炎逝去,帶來的衝擊更加難以言喻。黃詠光說:「當你知道這整個城市與國家同時發生這麼多人逝去的事情,我覺得大家其實在悲傷中都不知道怎麼理解這件事。」
黃詠光認為,新冠肺炎反而把每個國家最不堪的現實狀況挖出來,例如印度中央政府歷年的無能顯露無遺,甚至今年二月初,總理莫迪對外表示「印度政府戰勝新冠疫情」等,也被部分民眾質疑「收割」民間團體的努力。
防疫無法靠「運氣」,去年10月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不只對印度帶來衝擊,也悄悄地散播至世界各地,甚至在今年6月底入侵台灣。即便目前台灣疫情暫獲控制,疫苗施打率也逐日提升,但這波疫情究竟何時能落幕,至今仍無人知曉。
把印度、台灣都視為「家」的黃詠光與張馨文認為,病毒的擴散不會因為人種、區域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也不會因為個別國家的防疫措施做得較好,病毒就會自此銷聲匿跡,人們的生活與日常就能完全恢復疫情前的光景。相反地,借鏡其他國家面臨的疫情危機與防疫狀況,反而更能有效防止病毒的蔓延,使這場深深影響世界的疫情早日劃下句點。
去年底印度杜嘉菩薩節(Durga Puja),也稱為Durgotsava或Sharodotsava慶典景況。 (照片來源:Unsplash/攝影師:Swarnavo Chakrabarti
【註1】新冠肺炎疫情發展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爆發新型肝炎,當時有許多市場內的工作人員以及前往市場的民眾遭受感染。2020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此新型肝炎病毒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該病毒所產生的疾病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以及COVID-19。
1月下旬,台灣出現首例確診案例,同年2月中旬出現首起新冠肺炎死亡案例。新冠病毒不斷產生變異,分別是2020年5月在南非東開普省納爾遜·曼德拉灣都市區(Nelson Mandela Bay Metropolitan Municipality)發現的Beta變種病毒、同年9月份英國肯特郡(Kent)出現的Alpha變種病毒、同年10月份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以及同年11月在巴西瑪瑙斯(Manaus)發現的Gamma變種病毒。
其中,英國Alpha變種病毒與印度Delta變種病毒分別在台灣造成劇烈影響。去年底根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資料指出,Delta變種病毒比起Alpha病毒傳播力增加40%到60%,家戶傳播率更達12%。

【註2】台灣實施「邊境管制措施」
針對未持有我國有效居留證的非本國籍人士要求暫緩入境,並規範高風險國家入境者必須到集中檢疫所採檢等。

【註3】2016印度廢鈔事件
2016年11月,印度中央政府以打擊國內恐怖主義、洗錢活動、減緩貪污走私等社會問題為由,總理莫迪宣布廢止使用甘地系列中的500盧比和1000盧比紙幣,並宣布發行新聖雄甘地系列500盧比和2000盧比紙幣。
該項政策導致民眾一夜之間沒有合法的新鈔可使用,無法購物消費等。同時,民眾在銀行與ATM等待換鈔大排長龍,甚至有一半的自動提款機陷入癱瘓。該項政策也導致印度GDP大幅下滑,且未達到防止洗錢、黑金等目的。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公庫官網其他平台群眾集資相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第一手報導。 我們認為,公民團體闡述理念與關懷的媒體空間經常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社運現場待到陳情者說完話為止,而報導也相對主流媒體冗長許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不專業足球筆記(二十二)︰港隊客和土庫曼取一分 南華足總盃惜負中西區得亞軍 不專業足球筆記(二十二)︰港隊客和土庫曼取一分 南華足總盃惜負中西區得亞軍 1. 香港隊上場世界盃外圍賽主場踢出鬥志,面對勁旅伊朗都只係輸二比四,令人更加想睇下呢隊青春風暴香港隊對作客土庫曼會有咩表現。 2. 不過好可惜…呢場比賽係冇得播既…所以想睇完之後再寫返篇賽後評都唔得。
Thumbnail
avatar
葉開葉開
2024-06-12
2023衣櫥必備「工裝褲」怎麼穿搭?掌握一原則,不怕陽剛味太重!如果不工作時,我喜歡穿上瀟灑自在的長褲,因此我有不同款式、不同長短的褲裝。如果你也是屬於帥氣瀟灑的個性,穿上今夏流行 的「工裝褲」,帥氣十足。如果你不想太過於陽剛味,還是想帶有點女人味,「工裝褲」也能讓你展現女性魅力,利用穿搭 技巧,襯托出小小的曲線,展現性感的風姿。
Thumbnail
avatar
王偉華
2023-12-15
觀元辰宮補財庫有效嗎?在追求財富和繁榮的道路上,許多人尋求各種方法來增加自己的財運。其中,💰觀元辰宮補財庫是絲雨老師及幸運女神事務所多年一直為大家提供協助的主要項目之一。但是,很多第一次接觸觀元辰宮補財庫這真的有效嗎?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一話題,並分享補財庫的三個重要認知。💰 1. 認識觀元辰宮補財庫
Thumbnail
avatar
TPESUKZ haruki
2023-10-26
Day 14:2023.07.26 畫了一個坐著裝酷的老攻 #100天練畫挑戰|練畫的耽美小說家—金蟬童子Day 14:2023.07.26 畫了一個坐著裝酷的老攻 #100天練畫挑戰|練畫的耽美小說家—金蟬童子 金蟬童子(Kingzen),原創耽美作者,資深腐女,腐齡20+年。  從峰倉老師的最遊記入腐坑。 想將小說寫得像漫畫一樣。 喜歡攻舒服的喘息聲。  小說專欄:https://www.ka
Thumbnail
avatar
金蟬童子
2023-07-30
普克庫拉公園 奇異鳥小鎮2023/03/13新普利茅斯民宿→普克庫拉公園Pukekura Park→粟野小鎮Awakino→奇異鳥小鎮 Otorohanga奧托羅昂加→陶朗加堂弟家
Thumbnail
avatar
聰頭夫妻趴趴go
2023-06-23
襤褸畢路-合歡越嶺道/中橫公路[9-10月專題]在台灣的登山史中有條橫越百年的重要路線。他起源於日軍對原住民的鎮壓,轉變成為登山步道,又進化成為橫越東西的重要道路。究竟,在說的是哪條道路呢?
Thumbnail
avatar
島嶼索隱_Hidstory
2022-10-12
9%年報酬率投資工具 輕鬆打敗股市專家股市熱絡的時候,總會出現許多投資專家與老師,跟大家分享自己投資的心得與方法,傲人的投資報酬率更是讓一般初入股市的投資人羨慕得的不得了,但股市投資獲利從來就是少數人得勝,專家們買在低點的成功不一定能被複製,但長期投資獲利的穩健方法,其實不求人自己就能輕鬆辦到。
Thumbnail
avatar
貓頭鷹
2022-09-09
人只是工具:【史丹利庫柏力克】專題影展推介庫柏力克電影像是一場又一場巨大的體驗,卻留下了不輟的思考;又或者反過來,人們在電影中遭遇了新的觀念,但觀影的整體經驗卻一邊搖撼一邊豐富的這趟理性旅程。
Thumbnail
avatar
黃以曦
2022-07-19
專題推薦:搶修13年終通車,看見南橫公路大地的傷痕當我們看到一個觀光景點時,除了山光水色、風光明媚之外,還能看到背後的底蘊、各界於其中的分工,了解了每個角度的觀點,每個角色的辛苦,那就不再只是觀光,而能成為內在的寶藏,內在的人文素養~~ 推薦一則值得親子共賞的專題~ 搶修13年終通車,看見南橫公路大地的傷痕
Thumbnail
avatar
爸爸媽媽同學會
2022-06-03
題目:講不完的教育(八十九) 專家教育是為人作嫁的工具談名人教育的質變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avatar
謝立婷
202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