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暴利?質感濾鏡下的韓系網拍,是資訊不對稱的灰色陷阱

2021/10/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約2015年前後,instagram上小有名氣的網美開始紛紛前往東大門批貨,做起美妝代購、服飾批發的小型網拍生意。如今倒果為因回推,我(不負責任)猜測,也許因為當時instagram正當紅,而韓國文化產業發展到新高峰,網美們又適逢畢業關頭,這才造就韓貨賣家百花齊放的局面。
早期賣家多半是孤軍奮戰,可能朋友倆倆結伴,每晚出發批市挑選,接著抓緊時機隨時在FB專頁或IG帳號更新實拍。從檔口樣衣拍到咖啡廳穿搭,把握採購期間經營IG版面,以個人魅力帶貨,為的就是吸引大家同步下單,方便賣家離開韓國前確認好數量、安排貨運,不然回台灣後一切流程都得假手他人,耗時耗力更容易出錯。
接下來的榮景,大概是普遍消費者所熟知的模樣。有規模的店家通常會開設工作室和購物網站,在預告的上架日一口氣刊出新款,當晚邀請不同身型的模特兒參與直播,一方面介紹各款的實穿效果,另一方面更要推坑大家買單全套穿搭。部分新興賣家還會在特定日期開放showroom,僅供試穿和取貨,沒有推銷壓力,還能親自檢視品質,說起來實在蠻吸引人。
發展到更後期,這些賣家開始注重起品牌形象。設計商標、使用專屬吊牌/包裝是第一步,緊接著攜手韓國廠商,根據熱銷款式客製產品(例如改色、調整長度比例等)。規劃好當月採購品項和自製款式,再邀約眼神清冷、IG排版精美的模特兒進棚拍攝,並以collection形式販售。加強服裝本身的故事性,卯足全力宣傳自訂款的設計細節,模糊選品與設計的邊界,墊高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這一兩年受疫情影響,大家無法親自出國批貨,只能仰賴配合度高的廠商幫忙拍照、寄樣品。當販售款式減少、選品設計感普遍下滑的時候,自訂款和所謂的品牌光環就顯得格外重要,幾乎變成賣家的工作主力。這些行為在實際從事服裝設計產業的人看來絕對很刺眼,但要說何罪之有?其實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
服裝趨勢總是上行下效
伸展台上的元素,會在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高級成衣(ready to wear)、快時尚間層層傳遞,一路衍生出流行的模樣。上行下效的模式行之有年,連你我認知中的精品大牌都會群起效尤推出類似款,所以除非明顯盜用logo、印花等具有品牌識別的意象,否則我不會直指韓貨賣家抄襲(即便是店家自訂款,也只能歸在道德灰色地帶)
消費者資訊嚴重不對稱

說真的,不是所有人都真的那麼在乎時尚。尤其以現實面論,高級成衣和量產快時尚(mass production)訂價懸殊,兩者的材質、做工卻相去不遠。有些取巧的廠商會購買設計師品牌的高級成衣回來拆解、打版,如此一來,即使消費者完全沒有買仿品的意圖,也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購入。
大家想穿的好看沒錯,但預算是不可省略的前提,而美感的養成也往往仰賴社群媒體。KOL上傳一組照片時,觀眾不見得能辨認出哪些是精品烘托的質感,哪些是從小紅書依樣畫葫蘆來的擺拍細節,哪些又是模仿設計師品牌的韓貨。
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各間店家高低有別的訂價又更攪亂消費者的思緒。很多人在社群媒體上見黑影開槍,對知名賣家貼上暴利標籤,不過認真瞭解運作模式後,我認為普遍都算在合理範圍,畢竟同款式不代表同貨源,同貨源也不代表經營成本相等。比方說,知名賣家有開立發票、合法繳稅的壓力,行銷上也有所堅持,必須維持款式數量與拍攝質感;某些小型賣家則靠著模仿選品的手段吃對方豆腐,也許便宜個兩三百,不用多加行銷,沿用韓國廠商提供的圖片/尺寸資料,買空賣空獲利更可觀。

-
精明一點的人,買到後來幾乎摸清批市等級和檔口行情,懂得透過淘寶代訂代運,用最划算的訂價買到喜歡的商品。我不是沒考慮過這種做法,但褪下台灣店家營造的濾鏡後,我實在沒把握在兵荒馬亂的淘寶直播挑到適合的衣服(當然也懶得費神研究跨國轉運這些手續)。

最近注意到Dcard上有韓貨賣家引發關注,其實類似爭議一直存在,只是根據店家規模、網路口碑而有不同討論度。寫這篇不是替店家開脫,韓系網拍確實存在太多陷阱題,但與其一竿子打翻全店家,或者訕笑消費者是盤子,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實際瞭解產業鏈,再決定自己要買單哪些。

-
延伸閱讀
>>You are what you eat的引申義,是飲食在時尚/美妝產業的行銷潛力
>>小紅書,紅什麼?從使用者角度看社群風波,以及app本身的指標意義
>>從網美八卦看消費趨勢
>>從網美八卦看消費趨勢:她們的續篇
>>ig @esme.wu
    Esmé
    Esmé
    小時候夢想成為穿著Prada的惡魔,最後只變成穿著Issey Miyake的瞎妹。 [ig: esme.wu]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