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what you eat的引申義,是飲食在時尚/美妝產業的行銷潛力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陣子開始比較積極經營ig帳號,一邊嘗試調整構圖和色調,一邊廣泛田調,針對貼文內容做功課。看久了,即使缺乏嚴謹統計,也能輕易歸納出眾多網美和品牌帳號的共通之處,那就是飲食在他們版面上的重要性。
當新聞媒體和廣告主一搭一唱,大肆宣傳地方打卡熱點時,網美鄙視鏈頂端的KOL早轉移陣地,從特色咖啡店、精美fine dining,一路拍到會員制板前。美其名分享,其實連地標都不一定願意公開,因為重點不盡然是食物,而是它的象徵意義。最直觀來說,能訂到熱門餐廳正代表著人脈資本,挖掘到極其低調的新店家,則意味著當事人對趨勢的敏銳度,還有領先於同業的品味。

但話說回來,這道理大可以套用在小眾選品店、獨立美妝品牌,或其他精緻文化的衍生物。一樣是「量少質精」的應用題,飲食的玩法到底有哪裡不同?

提升版面完成度】
ig版面就好比是網美的履歷,任一組照片都是可以被獨立看待的專案,集結起來更能展現個人獨有的鏡頭魅力、企劃能力;而業配過哪些品牌、與受眾的互動率如何,這些績效當然也是一覽無遺。

既然版面承載了這麼多的訊息,呈現的層次感便成為關鍵。為了避免主題的同質性太高,或者取景重複,讓人視覺疲勞,KOL多半會適時穿插(設計過的)生活感,比如裝潢、器皿、食物擺盤;自家再盡心盡力,表現上仍有極限,這時餐廳、咖啡店、茶屋等店家就成了不二之選。
這些店家不僅滿足KOL的取材需求,整體條件亦有利於推廣業務:
【增加貼文觸及數和個人曝光機會】
地標正確、相關hashtag下好下滿,就算演算法不站在你這邊,曝光率還是相對高些。尤其不同類型的餐廳多半有不同客群,今天照片若是足夠亮眼,能吸引人主動點進帳號頁面,就有機會順勢拉攏新的粉絲市場。

【提高粉絲黏著度】
相較於精品,飲食的跟風門檻總是低得多。平均消費再高,一般受薪階級還是可以應付,也能負擔結果不如預期的狀況(買包後悔只能賤價求售,或是留著越看越氣,但吃了一餐不滿意的,下次別回訪就好)何況KOL也常在限時動態展現親民一面,像是分享私房飲料配方、地方小吃、團購點心等等。

複製KOL的行程其實有點類似購買精品口紅,是種氛圍導向的消費,不過更超值的是,你很可能在餐飲現場捕獲野生KOL,物理上和你的偶像更接近。當然相遇還是靠運氣,多半的情況是透過私訊「交作業」,回饋自己親身嚐試後的心得。一次次互動、轉貼累積下來就是KOL的口碑,直接躋身粉絲心中的品味保證,後續不管推銷什麼,都是廠商眼裡的帶貨冠軍。
【有效帶動周邊商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swag,與其討論餐廳本身的評價,粉絲更在乎的也許是照片中KOL的穿著、配件、唇色,甚至美甲。

舉手投足看似毫不費力,其實都是縝密規劃過的廣告張力;用不著滿版tag業主,只要拍得夠好,多得是粉絲私訊跪求解答。
-

身處在有KOL開路的社群時代,傳統上富過三代才懂吃穿的概念儼然已被打破。順應這股潮流,品牌也開始透過飲食強化形象、開發新業務。比如Jo Malone曾經推過自家招牌香氛的同名冰淇淋、Fendi隨秀票送上logo字母麵以呼應疫情下的時裝週,還有一間開過一間的品牌咖啡廳/餐廳,像是Kitsune, Ralph Lauren, LV, Chanel, Hermes, Dior……族繁不及備載,但大多位於國外XD
鏡頭切換到媒體,轉型的腳步也沒停下,線下活動如妞新聞奶茶節、Vogue野餐日、聯合報500趴都頗具代表性,不過最讓人稱許的,還是首推GQ:肉食節、bar surfing、瀟灑調酒⋯⋯一連串企劃帥氣又率性,明確定位紳士樂趣,背後團隊更一手促成台灣罐裝調酒(ready to drink)法令鬆綁,里程碑般的創舉著實瀟灑
(^關於罐裝調酒與相關法令的說明。Cathy Shih完全我偶像,聰明又有執行力!)
-
諺語 “You are what you eat” 提醒著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反過來以當代語境詮釋,我把它理解成,人人都能靠著飲食選擇成為理想中的社會角色。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抹煞個體/甚至body shaming的嫌疑?但大勢所趨,在急流勇退以前,相信大家普遍寧願隨波逐流,才有餘裕摸索定位。

-
延伸閱讀
>>小紅書,紅什麼?從使用者角度看社群風波,以及app本身的指標意義
>>從Simone Rocha x H&M看普通人和設計師品牌的距離
>>產業觀點聽起來:推薦五個時尚/美妝相關的中文Podcast
    8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YOU ARE WHAT YOU EAT ?我的頭痛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現在在疫情其中說真的能夠不去看醫生就不去。因為他也是時好時壞所以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原因。 剛開始是覺得換了床位沒睡好,後來床換回來真的有比較好一點了。搞不好心理作用而已。 昨天一個學生跟我說我一天到晚戴AirPod 上網課那個也非常不好。總是有輻射線電磁波什麼的尤
    Thumbnail
    avatar
    雪梨台灣阿姐
    2020-08-22
    小大人What are you doing ──《媽咪去上班》入學季必推!一個看似疏離的主題,如何與孩子的心起共鳴,且讓孩子安心呢?如果家中有幼兒準備上幼兒園,無論是父母親或是孩子,勢必得面臨一場正視成長、獨立與分離的課題,其中有不安、有未知。似懂非懂的孩子要紓解壓力,「了解」,或為首要之務!這本書我想非常適合這種情境的你。 孩子認識你嗎? 自孩子出
    Thumbnail
    avatar
    日日
    2020-05-02
    You are what you eat ! 豬,不是一天造成的。When we talk about eating, the connection in mind is: 聊到吃的時候,我們的腦中順序是這樣快轉的嗎? “food-delicious-go get it-being fat-losing weight-in vein. Is it?” If
    Thumbnail
    avatar
    露西
    2019-11-02
    EP10 - You are what you eat.( 插畫家 / 設計師 - 噗助 小時候他的媽媽對他說「 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什麼你就是什麼,這句話給她了很大的影響,在學習的過程裡,不停地看,不停地觀察,永遠都是藝術產業裡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用心去了解,吸收並轉化成自己的養分,要讓自己的插畫以及設計作品更有自己的味道,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avatar
    不停 Bu Tin
    2019-09-29
    【NG 英文01】What are you gonna to do? 是對的嗎? 那些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口語縮寫,你真的用對了嗎?如果不知道這些縮寫是從什麼字縮略而來的,有可能會講錯而鬧笑話喔。一起來看看今天的辦公室情境對話,改正你的錯誤說法吧!
    Thumbnail
    avatar
    HOPEnglish 希平方
    2019-07-05
    8. You Are What You Eat!給我一份媒體油炸快餐資訊爆炸的當代,時空壓縮改變了新聞產製的生態結構,在商業大旗下,媒體遂轉向由網路社群主導取材。然而,重視時效與量產的「快餐化」思維,交換的不只是省時,更是普羅閱聽素養的喪失及供需雙方的僵固與自墮;面對自律、辨識力急遽下降的集體弱智化,名為速食世代要角的油炸快餐產業,又能從中帶給我們什麼啟發與借鑑呢?
    Thumbnail
    avatar
    Lynn 陳怡霖
    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