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範跟張昭,其實是江東軍的文武中流砥柱。
從孫策起兵,一直到孫權稱帝。
呂範在孫權時代雖然位高權重,但其實沒什麼建樹。
跟小傢伙們也根本就沒有往來。
所以前篇完全把重點放在他跟孫策的友情上。
孫策討伐黃祖之後,曾經上表給曹操,列出此戰功臣:
周瑜、呂範、程普、孫權、韓當、黃蓋。
其中,周瑜、呂範、程普、韓當這四個人是有明顯記錄,沒有跟著孫策回去的。
為了強調呂範跟孫策的友情,所以省略掉,其實周瑜才是平亂軍主帥。
當地的太守孫賁跟武將太史慈,都是孫策非常信任的人,卻還要出動周瑜呂範,足見當時的鄱陽之亂,有多麼大的威脅。
但北伐更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以三國志名偵探裴松之的結論,其實刺殺孫策的幕後黑手,理應是陳登。
根據江表傳的描述,當時孫策已經展開北伐,而陳登做為第一線防守,派出了間諜聯絡嚴白虎的殘黨。
而孫策在丹徒等待運糧的時候,外出狩獵,遭到刺殺。
不過即使是老裴讀三國,也認為當時孫策江東安定無虞。
並沒有關注到這次鄱陽之亂。
呂範傳的結尾,不知道大家看得懂我的意思嗎?
我的意思是,呂範跟孫權合謀,害死了孫策。
鄱陽平亂後,周瑜其實留在那邊鎮守。
程普則回到他的駐地石城。
韓當領樂陽長,印象中也在鄱陽那一帶。
只有呂範回去會合,他本身就是無駐地,孫策直屬都督。
而呂範也順利取得了孫策軍的軍權。
但無論如何,千里之外的呂範,不可能控制孫策外出打獵設伏,所以當時孫策身邊必然有另一個合夥人。
陳壽有一個春秋筆法,供大家參考。
在孫權傳中,陳壽把孫權舉茂才放在破盧江跟伐江夏之前,並補述使者劉琬給朝廷的報告,表示孫權英才。
但在孫策傳中,孫權舉茂才其實是攻破盧江之後的事情。
「策并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賁女,皆禮辟策弟權、翊,又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
簡單說,曹操跟孫匡和孫賁結親家,並且徵召孫權跟孫翊。而且孫權還被舉了茂才。
也就是在孫策的江夏之戰後,孫權必須前往許昌,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再說得更明白點,曹操指定了孫權去當人質,但孫策並沒有提出反對。
孫權很緊張,也很明白。
他後來死也不讓自己的兒子孫登去當人質,不惜跟曹丕開戰。
很可能就是這時候種下的因。
在這個敘述角度底下,你可以明白,為什麼孫策死後,孫權悲戚大哭嗎?
不是演的。
孫權是哭自己做錯了。
他以為哥哥要犧牲他,結果最後當張昭跟孫策說,孫翊比較好的時候,孫策選了他。
孫權萬萬沒想到,其實哥哥最愛的還是他。
還有一部分是,孫權跟呂範可能只是想要讓孫策受傷,並沒有打算制孫策於死地。
不管是吳歷還是搜神記,其實都說明孫策是自爆的。
這邊我們就看一下,呂範在發什麼神經。
很明顯的,主因是周瑜。
周瑜跟孫策的往來,始於孫堅尚在,是所謂總角之交。
但孫堅死後,孫策進行一連串的大冒險,在下江東之前,周瑜都不在。
這段時間,孫策的好兄弟,是呂範。
下江東到破劉繇之間,則是呂範跟周瑜重疊的時間。
這時候發生什麼呢?
孫策對周瑜親愛有加,呂範開始去地方上任。
等到周瑜離開,呂範就去找孫策下棋,成為第一任大都督。
平定祖郎太史慈之後,周瑜又回來了。
呂範這次沒有被發配邊疆,但實實在在的被周瑜壓了一頭。
陳壽寫的非常非常有趣。
呂範跟周瑜都被記錄了,兵二千,騎五十匹。
呂範為征虜中郎將;周瑜為建威中郎將。
看起來孫策對這兩個人的態度,應該是完全平等。
但不管在上表朝廷,還是實際領軍,以及出謀劃策的部分,周瑜都排在呂範前面。
而且你知道嗎?周瑜的棋,向來行險。
呂範則是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小處穩定的人。
他們終究是不能相容的油與水。
而呂範自己也說了,重要的是平天下的夢想。
不是孫策這個人,這個君主。
孫權統事後,呂範的權位仍然一直都在極高處。
就算他未建尺寸之功。
但同時,我們也看得出來,孫權重視周瑜較多,且跟呂範幾乎完全沒有私交往來。
要知道,呂範跟張昭,其實等於是孫權乾哥哥乾爸爸的人。
跟吳夫人的關係也很好。
孫權這樣疏遠呂範,卻又賜予高位……即使無關孫策之死,孫權也很顯然在怕這個乾哥。
陳壽更在呂範傳的末尾記了:
「初策使範典主財計,權時年少,私從有求,範必關白,不敢專許,當時以此見望。權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著簿書,使無譴問。權臨時恱之,及後統事,以範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簡單翻譯一下,孫權年輕的時候,想請呂範撥錢給他花,呂範表示不行。
但另一個周谷則會幫孫權做假帳。
等到孫權上位,就重用呂範,廢除周谷。
這邊與其說是對呂範的描寫,不如說是誇獎孫權換了位子換了腦袋,好的方面。
但我們也能看出,呂範跟孫權,和曹洪跟曹丕的關係有87%像。
孫權的性格,要是真的尊重大公無私者,陸遜也不用氣死了。
以上做為前篇補遺,僅供參考。
未來應該也還有談到孫策的機會。